Accordions Worldwide

 

沉寂的手风琴何日奏响新旋律
2006-05-15 03:00:28
实习生 黎音亮 本报记者 周凯



  5月3日下午,骄阳似火的上海,座无虚席的露天广场,悠扬的手风琴声伴着人们的欢呼声响起来了。连续5天,“上海之春”国际手风琴艺术周的7场音乐会、数十位中外手风琴演奏家,让人们为手风琴发狂,为手风琴惊呼。久违的手风琴声,唤醒了很多人对往昔的记忆。

  手风琴是红色年代的经典记忆

  作为一种从西洋传入的年轻乐器,手风琴易于携带、和声丰富、音色多样、音量宏大、节奏鲜明、不受场地限制,独奏有韵味、合奏有气势、伴奏又灵活。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手风琴艺术在中国蓬勃发展。

  77岁的张自强是中国手风琴的泰斗级人物,见证了手风琴在中国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现任中国音协手风琴学会会长的他回忆当年仍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那时候,成千上万人都在拉手风琴,库房里堆满了各种型号手风琴,文工团和部队都有专职手风琴手,到处都在举办手风琴培训班,中小学课堂里的乐器也都是手风琴。”

  “那时,《喀秋莎》、《多瑙河之波》、《杜鹃圆舞曲》、《啊,朋友再见》……这些脍炙人口的音乐,都离不开手风琴。”年届50的手风琴爱好者李老师说。

  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的任丽红女士分析说,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电影和留苏归国人员将苏联文化带到中国,又由于一段时间内,其他西洋乐器均受到限制,手风琴适合了当时需要,于是迅速发展。

  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手风琴发展的第二个高峰,随着经济和文化修养的提高,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代人也为人父母了,从父辈身上传承下来的“手风琴情结”,促使他们继续选择了手风琴作为培养孩子艺术素质的乐器。中国掀起了一股业余学习手风琴的热潮。张自强编写的《手风琴演奏法》再版20余次,发行100万册——来自上海音协手风琴协会会长李聪教授提供的这组数据,反映出那个年代至少有100万学生在学习手风琴。

  功利心令琴键蒙灰

  辉煌的过去恰恰反衬出惨淡的今天。在钢琴、小提琴席卷中国的热浪下,手风琴艺术却遭遇了没人拉、没人学、没人听的尴尬。音乐会上再也难以看到手风琴的影子,电台里难觅其音,电视上难觅其影,知名琴厂相继破产,学琴人数逐年下降,很多地方的“乐器一条街”上甚至找不到一家手风琴专卖店。甚至有年轻人曾这样问四川音乐学院的手风琴教授陈军——“手风琴?是不是一种吹的乐器?”

  就在本次艺术周上,来自全国各大院校的手风琴专业的学生汇聚一起,他们没有切磋手风琴的技艺,更多的是在讨论“要不要转专业,要不要改行,哪里有出路”。“以前会拉手风琴就有单位要,可以到文工团到部队,但现在文艺团体不要手风琴、电台电视台听不到看不到手风琴,没有出路就没人拉了。”张自强说。

  曾经是那么富有生命力的手风琴跌入低谷,究其原因,除了乐器多样化、娱乐多样化分流了市场,音乐教育本身是否存在症结?

  本次上海手风琴艺术周上,很多外国选手的演奏富有激情,而大多中国选手表情呆板,更像是在“拉音”,而不是在表现音乐。无独有偶,张自强记得,前年他担任某国际手风琴节评委时,好几位中国选手在演奏规定的中国曲目时出错,有的错得无法继续,而同一组别的两名俄罗斯选手却表现精彩,竟然将一些中国乐曲都能拉得很有中国民族韵味。“我们的教学更多的是注意学生的演奏技能,缺乏培养学生的表演欲望和模仿能力。”张自强坦言。

  张自强认为,手风琴可以培养对音乐的热爱,但近年来风靡全国的等级考试却扼杀了这种热爱。“本来考级只是一种教学评价,中国音乐家协会的初衷是用考级规范广大业余学琴的学生。后来考级的目的却走歪了,因为考生人数增多,涉及到种种利益,于是被当地有关部门揽过去,‘到我这儿考,给你加分’,考级开始与升学挂钩。于是,家长为了让孩子考级,只练考级曲目,拼命地赶,粗制滥造。”

  “业余不业余,专业不专业”,西北师大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朝刚教授这样评说音乐教育的现状。“业余音乐教育是培养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和感觉,教会他们另一种表达自我的语言;而专业音乐教育则是训练学生更娴熟的运用这门语言,为听众更好地诠释这门艺术。可现在的音乐教育,却是让业余琴童拉高难度曲目,专业学生对音乐缺乏基本理解。”

  不遵循音乐本身的规律,忽视基本功的训练,盲目强调快速攻克高难曲目……孩子刚刚萌生对音乐的喜爱,就这样被家长无情的棍棒和考级的压力所扼杀,“考级让很多琴童半途而废”。

  专业学生也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成为“比赛型选手”。李聪教授戏称,“中国的音乐院校培养的多是‘比赛型选手’,他们可以在国际比赛上获得好名次,但缺乏文化底蕴,只能是昙花一现。”

  关于目前的音乐教育,李聪教授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我们的音乐专业,似乎总是老师教学生,学生拉给老师听,从外国请专家,还是拉给自己听。转来转去,总是在自己的圈子里转,音乐没有拿到社会去检验。自己教、自己学、自己听,自己和自己玩儿,就像在大地上挖了一口井,不论井大井小,都在这口井里折腾。”

  手风琴艺术也要本土化多元化

  重新赢得大众的欣赏和喜爱,或许才是手风琴艺术继续生存下去的土壤。

  李聪透露,去年的天津手风琴音乐会上,流行风格的乐曲最受欢迎。究其原因,流行乐曲难度不高,演奏技巧要求也不高,或许因此才切合了普通民众的接受水平。

  张自强认为,音乐发展的未来,取决于原创。总原封不动照搬国外,音乐就没有发展。要创作中国民族的手风琴音乐,不能总是老东西,要在当前历史背景下进行自己的乐曲创作。“这次艺术周的俄罗斯二重奏和法国流行乐,让中国听众发狂,我敢说他们走遍全世界都受欢迎,因为他们演奏的都是本民族的音乐,那是融入他们血液中的东西。可是我们却老拉别人的东西,尽管拼命练、技巧难,可是没有文化的熏陶,怎能拉出音乐的韵味?”

  手风琴原创乐曲《天女散花》的作者李遇秋也表示,“手风琴虽是舶来品,但结合本民族的器乐作品,手风琴才拥有更大的空间。”

  专家和老师们达成的共识是,多元化发展是中国手风琴的方向。李聪教授这样展望手风琴的未来:乐器多元化,巴扬、键盘、班冬纽、自由低音,琴琴相和;演奏形式多元化,独奏、重奏、伴奏、合奏,拍拍相应;音乐种类多元化,古典、流行、民歌、新作品,声声相随;音乐方向多元化,专业、业余、院校、民间,道道相衬。

  5月6日晚,完成了预定曲目表演的俄罗斯艺术家维克多·罗曼科意外拿到陈军教授突发兴致随手写的一句《茉莉花》主旋律,他即兴以这条主旋律开始演奏,“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全场听众随音乐起伏打起了拍子,气氛达到高潮。痴狂的掌声告诉我们:还有那么多热爱手风琴的人,手风琴的路就在前方。

选自中国青年报


本网站仅为各种手风琴信息的发布提供平台,由信息提供者保证其内容的客观真实性。


环球手风琴网 中国手风琴在线 版权所有 不得侵权
http://www.accordions.com/china  E-mail:liconk@online.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