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器乐热的审视与思考

王朝刚 汪子良

两种器乐教学法的碰撞与融合

吴学禹

正确对待儿童学琴中的喜新厌旧

王朝刚

少儿器乐热的审视与思考

摘自《小演奏家》1999-4

撰 稿 人:王朝刚 汪子良

  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少儿器乐热的兴起是这个时期最为壮观的音乐现象。这种以民间自发形成、家庭业余学习为主要特点的器乐学习热潮,其广泛与迅猛程度,连圈内人士也始料未及。少儿器乐热在政府极少投资的情况下造就了大批杰出的音乐人才和音爱好者,为中国音乐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少儿器乐热也使音乐艺术走出了象牙塔,成为普通劳动者家庭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整个民族文化素质提高的有力手段。

  少儿器乐热的兴起和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十几年来,国内各种新闻媒介发表了大量的有关报道和文章。社会各界人士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也有许多不同的见解。比如有的专家提出不要过早给孩子定向,不要限制儿童全面、自由的发展;有人认为过多的业余学习包括乐器学习加重了儿童的负担,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些报刊报道了个别儿童因厌倦乐器学习而用刀砍伤钢琴的典型事例,并因此引发了对少儿器乐学习中盲目性和强制现象的批评……事实上,近几年少儿器乐热虽然方兴未艾,但自身已逐渐失却轰动效应,出现了许多降温的征兆。

  少儿器乐热的发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内部和外部原因。我们应该广泛研究这一社会现象,对其进行冷静、全面的审视与思考,分析它发生和发展的各种因素,以期有一个明智、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士应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自觉消除不良因素的干扰,促使少儿器乐学习活动健康、稳定、长期地向前发展。

  法国艺术史家丹纳的《艺术哲学》中有一段相当精彩的话“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少儿器乐热的出现,同样也是时代精神气候的产物。审视少儿器乐热的发展轨迹,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热潮的兴起是以下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不断出现新的内容和变化,有些已反过来成为制约少儿器乐热发展的阻力。少儿器乐热未来的发展走向,也必将继续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一、政治因素。国家政治形势的稳定,社会政治生活朗开明,是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宽松的政治环境中,社会成员的情绪较为稳定、乐观,人们对于高层次文化享受的要求也会较为强烈。少儿器乐热正是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出现的一种必然的社会文化现象。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生活空间和人们的价值观念更加趋向
多元化。家长在子女培养方式和成才取向上,曰益倾向于选择的多样化。因此在孩子学琴的问题上,人们变得越来越理智、谨慎,不像少儿器乐热初起时那样单纯和狂热,那样全力以赴。

  二、经济因素。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动力。80年代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家庭收入持续增加,使许多人家在日常开支之后,尚有余力去购置并非生活必需品的乐器,支付孩子学琴的一切费用。这是少儿器乐热兴起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杠杆的自发调节作用,许多家长越来越倾向于物质利益的获取。虽然腰包鼓胀了,但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关照孩子的业余学习。也有少数单位效益较差,部分家庭收入减少,难以维持孩子的乐器学习。教材、学费的不断增加,亦使一些低收人的家庭不堪重负。这些因素都相当地制约着少儿器乐学习的更大发展

  三、功利因素。人们从事任何活动都与一定的动机相联系,动机又可分为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两大类。毋庸讳言,大多数家庭让孩子学琴都是有较明确功利意识的。有的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职业演奏家、音乐家;有的为了让孩子有个一技之长,在升学、就业、当兵等方面有更大的回旋余地;有的想通过学习音乐,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气质;有的家长因为十年动乱失去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期望孩子尽可能接受全面、充分的教育,去圆自己不曾实现的成功梦想;有的则是怕孩子空闲时间流向社会,受到不良影响,想用学琴把孩子拴在家中,等等。也不排除一些家长存在赶时髦、摆阔气,附庸风雅等盲目性因素。出于动机不同,目的各异,就导致了少儿器乐热中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一方面是大批孩子匆忙上阵,另一方面是许多孩子半途而废。真正坚持学习的只有那些目的明确,意志坚定的极少数家庭的孩子。

  四、竞赛的影响。自然界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竞赛方式",是一种永恒的存在。人类社会从最早对这种竟竞赛方式简单的、本能的模仿,己曰益进入更加高级的阶段,即用文明的、自我进步的、实力型的竞赛取代原始竞赛中不可避免的残酷性和排他性。少儿器乐热初起的那些年,大量比赛活动的确对它的蓬勃发展产生过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但近年来,通过参加比赛经受锻炼、互相观摩、互相学习的意识越来越淡薄,而对于奖项的追求却越来越强烈。这就不能不发人深思。如果选手特别是家长和老师不能以正确的动机和心态对待比赛,评委不能公正地进行评判,这样的比赛不仅不能起到正面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反而会挫伤许多人的积极性。与其这样还不如多搞一些学术性、专业性较强的活动更为有益,器乐考级活动如今似乎更受欢迎,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比赛的排他性,能更加广泛地反映琴童的水平。

  五,教师问题。器乐演奏是一种技巧十分复杂艰深的活动,大多数正确的演奏技巧都很难通过个人的摸索而获取。乐器学习过程中,犯错误的机会又是如此之多,没有老师指点迷津,往往会误人歧途。由于少儿器乐热风起云涌,专业器乐教师不敷使用,一些不具备任教资格的器乐老师便应运而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需求,虽然对其教学效果不敢一概恭维,但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他们仍然功不可没。

  目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专业教师数量少,分布狭窄。以钢琴为例,在一些地方,一百个有钢琴的家庭恐旧还摊不到一名专业钢琴老师。因此就出现了买琴容易请师难、难于上青天的局面。而且,专业教师基本上分布在大中城市,更广大区域的家长只能望洋兴叹。2,有名气的老师负荷过重。人们慕名而来,千方百计拜于门下,使其不胜负担,疲于奔命,难得有时间进一步钻研提高,也无充沛的精力对待每个学生。 3,许多不具备任教条件的人,需要进行必要的进修和培训后,才可胜任少儿器乐教学活动。即使目前大多数较为称职的专业老师,其自身也并末受到过如现在许多琴童这样严格扎实的专业洲练,对孩子们令人咋舌的程度已招架乏力,显出尴尬之态。4,有些品质较差的老师,沽名钓誉,只知索取,不思进取,不讲师德,不负责任。个别甚至有招摇撞骗之嫌。

  六、家长问题。毫不夸张地说孩子学琴成绩的一半应归于家长。为了孩子学琴,许多家长几乎牺牲了自己全部的业余时间,有的甚至连看电视的爱好都戒除了。这种精神是非常动人的。良好的家庭气氛和学习环境是每个琴童所必需的。儿童的学习比成人更多地期望别人的肯定与赞扬。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儿童就会把学习乐器当作一件吃力而不讨好的苦差事,甚至还会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但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恨铁不成钢,而又不懂乐器学习的规律性和少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去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只知逼孩子练琴,动钮训斥、指责甚至大打出手。这样反而抑制了孩子音乐智力和才能的发展。因此,家长学点少儿心理学之类的知识还是十分必要的。

  七、与文化课的关系。人们常常律津乐道于爱因斯坦和他那把迷人的小提琴。爱因斯坦的卓越贡献不能说和小提琴有着必然的联系,但确有证据说明,他曾不时从琴声中获得灵感,激起天才的火花。脑科学认为,人的大脑左右半球在功能上各有所长。左半脑擅长逻辑思维,右半脑则擅长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人们通常进行的各种学习活动,大多和左脑的功能有关。而乐器学习则使运用较少的右半脑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美国科学家爱德华.陶布在对九名弦乐演奏家的测验中发现,他们左手手指的灵活程度如何与他们大脑中相应部分的增大有一种近乎完美的相互关系。因此可以这样说,乐器学习不缔为一种锤炼思维能力的"脑体操"。实践表明,许多孩子学琴以后,性格变得更加开朗,文化课成绩有所提高。学琴学得最好的那些孩子,文化课成绩大多也相当好。锦州市、黄石市等地的经验和成果已在有关媒体中显著报道过,很能说明问题。而迄今尚未有证据说明科学、正规的器乐学习本身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文化课学习有何负面影响。但是学琴毕竟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就必然与中小学生每天都要完成的大量文化课作业发生冲突。近年来,学校和家长对升学率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学生文化课作业负担越来越沉重。出于对孩子的疼爱,一些家长不得不中止孩子的乐器学习。因为练琴时间不能保证,近年来儿童学琴的进度也明显的今不如昔,教师和家长都不甚满意,甚至感到失望,这也导致了部分孩子的中途辍学。

  心理学认为,人的各种智力的发展有其相对最佳期,音乐才能在人的智力发展中是最早出现的。器乐学习讲究童子功,一些较高难度的演奏技巧如果不能在少儿期掌握,成人以后几乎很难弥补。与世界上许多音乐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学琴孩于的比例并不很高,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儿童音乐教育的落后状况还相当令人忧虑。不管从何种角度看,少儿器乐热都不失为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为了促进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为了中国音乐事业光辉灿烂的未来,我们应当有理智的、有分寸地评价和宣传少儿器乐学习活动,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分析和引导,满腔热情地支持它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两种器乐教学法的碰撞与融合

摘自《小演奏家》1999-4

撰 稿 人:吴学禹

  在器乐教学中,有时不难听到这样的议论:某某老师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法,某某老师采用的是直观式教学法……那么,这两种教学法教学效果如何,一时众说纷坛,褒贬不一。前者批评后者是老艺人带徒弟,缺乏创新与开拓精神;后者批评前者是画家他妈,光说不练。前者在器乐教学中很少或者从不给学生作演奏示范,而是从乐器演奏理论、演奏心理入手,在平时备课中看了大量的有关参考书籍,听了许多音响资料,在教学过程中用了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听录音,讲乐谱,很有逻辑性的向学生讲授了音乐作品的年代背景、作者的生平、作品流派、作品的体裁形式,总体特征、基本表现手法、基本观念及演奏中所要注意的问题。详细的讲授,使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音响资料齐全,加之对音乐作品理解,大大启发了学生在演奏中的想象力和音响效果的模仿力,这种理论式的教学方法被有些同志称为启发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这种成功感的驱使下有些同志对另一种教学法提出了异议。

  后者在数学中认为,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器乐演奏是一种技能的展现。器乐教学非同于音乐欣赏课器乐教学不是政治课、历史课和语文课,它不以理性认识为主,其教学应侧重于学生基本功与技能技巧训练加强音调、音强 音色三个心理属性的听觉刺激训练强调对频率、振幅、声音复杂度三个物理属性的听觉刺激及辨别力的提高与培养。器乐课授课过程中,后者以最直接的上课内容和形式为依据,在平时备课中花了不少时间去听音响资料,翻阅有关参考书籍,对每首所要讲授的音乐作品的乐曲风格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并花了大量时间对这些作品进行了刻苦的练习。首先保证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本人能够流畅准确地给学生范奏。在授课时,仔细认真,对所授学生的每个指法、节奏、音准、音值、音质、乐句的划分、换气、音乐层次及音乐感觉和演奏的一招一式都指导得非常严谨规范。这种教学加强了学生在演奏中严谨度和演奏方法的规范性,使演奏者在演奏中有一面镜子随时校正自己的不足从而使演奏很富有音乐的情感和音乐的表现力。后者采用的教学法也使自己的学生在一定程度或某些方面取得中很好的成绩,在这些成绩面前,有些老师对前者提出了异议。

  长期以来,器乐教学大都采用“一对一”教学,许多老师都是关起门来教学,这种传统的器乐教学模式具有强烈的师徒关系色彩,每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各异,因此教学效果与教学效应也就不尽相同。客观上,两种教学方法有抵触,有排斥,那么孰是孰非呢?笔者认为,老师把自己固定在一种教学法的模式中而去抵触排斥另一种教学法是不科学不全面的。一名合格的器乐教帅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平时的专业课教学中就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传授;二是专业能力的培养。要做到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就要加强专业课授课方法的探索和实践教师要对每一个自己所指导的学生要做具体的分析,对于具有扎实基本功,有较高演奏技能,生理和心理发展日趋成熟,有着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也具有相当的文学修养和美学观念的学生而言,用启发式教学有着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这样的学生具备了概念性的逻辑思维,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性和理论性,包括自我观察,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这种自我意识能力的发展,能对老师理论性的指导充分理解,还能进行自我分析理解,消化,掌握。对于这种生理及心理呈现出成熟和稳定状态,在演奏技能上不存在障碍的学生,理论性的启发式教学,对培养他们掌握乐曲风格,提高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对音乐的处理能力,引导学生突破器乐教学的思维方式,深化器乐教学的功能和观念,自觉地在平时练习或演奏中认识和提高演奏能力及音乐的表现力,使其超越一般的器乐教法的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提高学生的演奏思维敏感度和自学能力,树立起强烈的自信性。而且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前面所学问知识和方法,主动指导自己练琴,浏览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这种教学法对于启迪智慧,开拓音乐视野都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这种理论性的启发式教学有它本身的科学规律和属性,它属于具备以上条件的学生。而对于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以上条件的学生来讲此种教学方法就显得苍白无力,特别是初学者。具体说来,初学的学生每上一节课,都希望从老师那里获得某些知识,并对自己上节课所学的技术要领掌握程度如何,希望更进一步得到老师的指导,改进动作技能认识阶段的失误。这时,教师的示范演奏远远胜于教师本人千言万语的讲解,尤其是对少年儿童。直观教学更为见效,它不仅使儿童在授课过程中看得见,听得着,还可以具体看到老师如何在乐器上表现乐曲内容。对乐曲的难点老师是用何种方法得以解决的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领悟教师对乐曲的理解,并对学中在动作技能和乐曲理解与乐句,乐思处理上的失误立即得到纠正。这种直观的教学,对提高儿童及初学者的学习质量动作技能的提高大有裨益同时也应当看到,儿童与初学者经过几年的学习,生理和心理发展日趋成熟,文化水平和演奏技能都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这种教学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就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演奏表现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器乐教学的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各有利弊。一位成功的器乐教师应广揽众家之长,取百家之优。我们的器乐教学应在以人为主体的观念下,对学生进行仔细的分析,根据学生具备的素质条件因材施教紧紧围绕培养具有坚实基础又有高超技艺,具有运用自己的知识能力服务于社会的高质量的人才来。一位合格的器乐教师应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广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深刻的见解与很强的教学能力,这就要懂得学习,善于学习。两种乐器教学法的碰撞向我们警示,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需要具有现代科学艺术精神的高质量的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高水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培养,重理论不重实践,重实践疏理论的一边倒的教学法,决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器乐教学中,教师要认真体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角色,教学方法上要把理论知识、技能技巧的学习和学生演奏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起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要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摒弃门户之争走出狭隘的教学观念,具备现代教育意识,才能培养出素质全面、高水乎的人才来。

                   (作者:西北师范大学音乐系器乐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正确对待儿童学琴中的喜新厌旧

摘自《小演奏家》1999-3

撰 稿 人:王朝刚

  琴童们大都喜欢老师布置新作业,而很少有人心甘情愿地继续复习旧曲子。一曲奏完,他们便眼巴巴地盯着老师手中的铅笔,看老师会不会潇洒地在谱子上画出一个可爱的大红勾。如果演奏得不太好,老师问他们该不该通过时,越小的孩子越会勇敢地说该通过,大点的孩子尽管嘴上说还应该再练练,但从他们那种勉勉强强的语气和表情看出,显然还是言不由衷的。如果老师坚持高质量严要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有的学生就会和老师打持久战;而如果老师高抬贵手,一些不合格的作业就被通过了。

  少年儿童业余器乐学习中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是:学生程度越来越高,曲子越练越多、越练越大,然而却没有几首能够痛快淋漓地奏出来更不用说搬到舞台上去了。有时家里来个客人,想听听孩子演奏,可旧曲子没练好已经扔了,新曲于正在练习,一首完整的曲子也奏不出来,弄得家长脸上无光,好生尴尬。在平时,老师、家长和孩子对此可能熟视无睹,而到了关键时刻,比如考试、考级、比赛,演出等,问题的严重性便会暴露无遗。演砸了,家长生气,老师失望,孩子也灰溜溜地抬不起头。可是一进入正常学习,好了伤疤忘了痛,一切依然如故。

  这个问题的存在是如此普遍后果是如此严重,不能不引起我们认真的关注和研究。应该说大部分教师、家长和学生对此也都心知肚明,并采取了各种方法努力地加以解决,但往往收效甚微。为什么呢?根本的原因在于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而没有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不能对症下药,加以正确解决。

  
那么,造成儿童学琴时喜新厌旧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单纯依赖兴趣和新鲜感。新奇的东西使人兴奋、引入注目,而刺激的老化、钝化则会明显地减少人们的注意力和兴奋度。儿童的好奇心与探究环境的倾向性是他们自发学习与知识获得的原动力。他们总是喜欢新奇的东西,一个新玩具刚买时爱不释手,但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移情别恋” 对另一个新玩具兴趣盎然……学琴也是如此。初次接触一首新乐曲,孩子会觉得十分新鲜,十分兴奋,跃跃欲试。而经过大量的重复练习后,新鲜感逐渐消失甚至荡然无存,孩子便会将目光转向下一首的乐曲。许多乐曲正是由于孩子对它失去兴趣而中途夭折。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喜新厌旧并不是一件坏事,它是儿童广泛感知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内驱力,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儿童身上的一种缺点,而要视为一种积极的进取行为。问题在于学习过程并不总是引人胜的,即使是一首儿童特别喜欢的乐曲,也很难保证他们在练习中始终对它兴味盎然。尽管都是可以通过对乐曲的讲解和示范,不断刺激和诱导儿童对它的注意,但毕竟熟练的技巧来自大量艰苦的重复练习,一时的兴趣只能是走马观花,面不对能促使儿童把乐曲练习到完美的程度。

  二、过低的向往水平和主观判断力。前苏联一位教育学家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有一个常数,A生每页可能总是2个左右,而B生为4个左右,很少有大的改变。由于每个琴童较为稳定的先天凛赋、个性特征、非智力因素等的作用,他们的学琴质
量也往往保持在一个较为恒定的常数上。有的学生不论演奏什么级别的乐曲都一直能保持较高的水平;而有的学生不论程度提高到什么级别都很难把一首乐曲演奏得令人满意,甚至让一个已经达到六级程度的学生练习一首三级的乐曲也不见得能演奏得很出色。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并不是不可能的,但却是相当艰难的。孩子、家长和老师都要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

  客观地讲,没有谁愿意把一首乐曲练坏,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被老师喜 欢和表扬。但许多初学的孩子常常不清楚练好是什么样子,自己的差距在哪里。有的儿童作业质量尽管很差,但在家练琴时自我感觉却不错。经常能听到家长领孩子上课时向老师告状,说孩子对他们夸下海口,绝对没有错音,练得很熟练了一定能够通过……其实大部分孩子特别是幼儿并不是在撒谎,他们确实认为自己练好了。只不过和老师的要求相比他们所谓好的标准太低,有时因为疏忽出现错音和错节奏,他们确实也听不出来。一首乐曲连续练习两个小时后,可能演奏得真的很完整,他们以为已经练
熟了,后来几天练得少,上课时照样会打结巴。对此家长要有宽容的态度,要耐心地对孩子加以正确的引导。

  三、畏难情绪,躲避行为。从技术角度看,喜新厌旧、只多不精实质上是一种躲避行为, 因为把一首半熟的乐曲练精要比再练一首新的作品困难得多。就像啃骨头,大块的肉容易吃,肉越少就越难啃。也像体育运动,要达到一个较低的水平稍加训练即可、而要破纪录虽然差距仅在百分之几秒,难度却成几何级数增长。一般来说,熟练的技巧需要过度的练习, 把一首乐曲演奏到较为满意的程度,练习量必须成倍地增加。稍一松懈,便会半途而废。成人在遇到困难时,也会产生畏难情绪,但理性告诉他们,却将会出现更多的麻烦,甚至导致严重不良的后果。因此他们不得不咬着牙坚持到底。实际上成人所做的很多努力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并非出于心甘情愿的想法。但少儿缺少成人那样坚定的志向和理性的态度,做事常常从兴趣出发,在一首乐曲久练不下时,喜新厌旧就成为他们一种自然的选择。

  教师对学习作业质量要求过低,容易导致儿童养成得过且过的毛病,但要求太高,又会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放弃进一步的努力。

  四、曲目过大过难。在很多时候,儿童学琴中的喜新厌旧与作业过大过难有关。客观地看待学习的程度和进度,因人而异地布置作业是器乐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但却十分困难的问题。说它困难,是因为它不仅需要教师熟悉学生、熟悉教材、熟悉教法、还要与家长、学生甚至教师自身的虚荣心和攀比意识作斗争。为了考级、考学、比赛,许多孩子的程度被自觉不自觉地拔高了,尽管他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也可能侥幸取胜。这样做的人多了就形成了一种互相攀比的风气。尽管许多老师知道这样做不对,但还是顶不住压力,不得不违心地做下去。越是缺乏知名度的老师,越要靠这种“快速催肥法”来维护自己的声誉,不然他们的门生就会大大减少。许多学生很少练习音阶琶音等基本技巧,很少重复练习同等程度的曲目,仅靠一些考级和比赛规定曲目来支撑门面,他们拼命挣扎在那些令他们望而生畏的技巧困难之中,能够连滚带爬地奏下来已属不易,何谈演奏质量的提高?

  
怎样有效地减少喜新厌旧现象对演奏质量的危害呢?

  
一、高标准,低坡度。循序渐进是学习中一个普遍有效的原则。学琴应当像上旋转楼梯那样,使孩子迈着轻松的脚步,不知小觉上到最高层。教师和家长要减少攀比意识和虚荣心,实事求是地对待孩子的进度,不勉强,不拔高。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都要经过认真的考虑,布置和评价作业时要着重完成质量而不是乐曲难度。要使儿童获得较快的进步,又不致于使他们感到灰心或遇到过大的困难。对于一首乐曲,孩子们当然需要进行大量反复的练习,对于有些难点,也许需要数千次的练习。但无论如何不能使孩于觉得不管他们如何努力练习,曲子总是练不好,总是不能获得满意的评价。

  从观众的角度看,大多数人都喜欢那种技巧上得心应手,表演上轻松自如的演奏,而不喜欢那种危如累卵、如履薄冰,使他们缺乏安全感的演奏。至于难度和程度,那是专家和考官们关心的事,除了一些技巧能力和自信心特别强的孩子乐意迎接高难度技巧的挑战外,大多数孩子都更愿意演奏那些视谱简单、技巧平和、音乐通俗的作品。这不是什么坏事,多演奏一些儿童喜欢的乐曲,有助于提高他们学琴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能使他们在轻松自在的气氛中获得更多的演奏技巧,为学习更加广泛更有难度的作品奠定坚实的基础。

  还应当指出的是,许多乐器的曲目都浩如烟海,一个终生练琴不辍的人,其接触的曲目数量也是十分有限的。因此不能要求琴童把所有的作业都练到很高的质量,而应有精练与浏览之分,就像外语阅读分精读与泛读一样。如果所有的作业都要精练,不仅会加重儿童的负担,还会妨碍儿童了解更多的音乐作品。这里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掌握好精练与泛练的比例。

  
二、多鼓励,少批评。促使孩子把一首曲子练好的最好途径是运用强化法。教师应该经常在学生演奏之后,以友好的微笑“真好”或“不错” 的赞许来开始对学生作业的评价,要在充分肯定儿童优点的基础上指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而不能使他们只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误。教师应当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他们逐步趋于正确。由于大多数乐曲都存在一些难点,和可能一蹴而就,而要经过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教师最好采用“近似奖励法”,即在学生完成作业过程的不同阶段,只要稍微接近于正确的反应就予以奖励。如果教师要等到其完美无缺、符合最终目的时才予以奖励,那么这种结果可能永远也不会出现了。

  对琴童来说,演奏一首乐曲后最好的情况是不仅能得到老师、家长的称赞和奖励,而且能在演奏过程中体验美的享受和自我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一首已经完成的乐曲,应当使孩子对她回味无穷,而不是不堪回首。经常的成功和赞扬能使儿童信心百倍,而经常的失败和指责则使儿童灰心丧气。

  
三、增兴趣,减枯燥。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对乐器学习的兴趣越大越能激发起儿童的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但儿童的天性很难使他对一件事保持较长时间的兴趣和注意。几乎每个孩子学琴之前都说自己喜欢学琴,那时他们并不知道学琴究竟是怎么回事。但过不了多久严格的技巧规则、乏味的重复练习才逐渐使他们感觉到学琴并不那么容易、那么好玩,最初的兴致便会烟消云散。儿童不像成人那样能在长远的目标驱使下持之以恒的工作,因此单靠一时的兴趣和奖励,尚不足以使儿重克服对持久的、有规则的练琴的厌倦。而且我们不能不承认练琴的确不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乐事,的确很苦很烦,很少有人会喜欢琴本身,成人也不例外。老帅和家长要在潜移默化地教育中使儿童懂得,做好任何一件事都需要付出劳动和努力,学习乐器是一件很好玩的事,但更是一件需要长期付出艰苦劳动的工作。这种教育最好是在儿童获得某种成功(如演奏成功、考级过关、比赛获奖、回课质量较高等等)之后进行,而不要总是以教训、甚至责骂的方式进行。

  激励儿童练琴不能用“收买”的办法。把物质当作练琴的奖励,会使儿童只对物质本身感兴趣,答应好好练琴后可以去玩,容易使儿童觉得练琴是一件不得不忍受的苦事在打骂威逼之下的练琴偶尔也许有效,却可能使儿童萌生对学琴甚至对音乐的仇恨。唯一使儿童对乐器学习保持长久兴趣的方法是使其对音乐自身感兴趣。要把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去倾听和感受音乐,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成功的喜说。经常参加联欢会、音乐会等公开表演,对琴童的学习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公开演奏可以促使孩子练琴时更认真、更扎实,演奏的质量更高;可以锻炼孩子的胆量,增加舞台演出的经验,可以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奖励。只有儿童真正学会倾听、欣赏 品味、追求和创造音乐时,他们才能体会到学习乐器真是苦中有乐,其乐无穷。

(作者:西北师范大学音乐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手风琴学会常务理事、理论创作部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