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ORDIONS WORLDWIDE


我国手风琴事业现状分析与展望

撰稿人:陈一鸣
日期:1985年


  我国手风琴事业是年轻的,但成长速度却相当惊人。随着人们对音乐的需求、普及和提高,它的地位日渐重要起来。近十年来,它又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批批先驱者献身于这项事业。为后来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手风琴不断普及,演奏技巧日臻完美,演奏者、爱好者已形成浩荡大军,遍及我国城市、农村、工厂、学校的广阔领域。纵观我国手风琴发展历史,横看世界手风琴发展趋势,我们充满信心:中国手风琴事业大有希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手风琴事业的发展现状做一分析与展望,把握它未来的走向是十分必要的。

一、手风琴制造业的兴盛为手风琴学习的普及提供了条件。

    自1952年在西南军区小型乐器修理厂(重庆乐器厂前身)诞生第一架自制的仿日本造18贝司的琴,且质量不高。而现在不仅可以生产120贝司的演奏琴,还可以制造185贝司的由低音手风琴,上海还投产了“可置换的双系统手风琴”。两年来,手风琴的研制、改进和质量都书写了我国手风琴制造史上新的一页,为手风琴大面积的普及和事业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教程和曲集的大量出版及各种教学形式为手风琴活动起到了推动作用

    手风琴是一种音质优美、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的键盘乐器,有着多用的特点,技巧相对来说也便于掌握,且价格适中,携带方便,是适合我国需要的最好的普及乐器之一。近年,学习手风琴的人数倍增,上海、天津乐器厂虽每年生产数以万计的手风琴,而市面上却仍难买到,教材的需求量也随之猛增,有关的练习曲、演奏法及应用教材等各种类的版本多达几十种,仍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各种教学形式如“业余手风琴学校”、“手风琴电视、广播讲座”、“手风琴长、短期学习班”等应运而生;全国及各省、市等不同层次的手风琴交流、比赛活动此起彼伏……随着时代的发展,手风琴的普及还在大面积蔓延,现已拥有众多的手风爱好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

三、演奏技术逐年提高

    在大面种普及的同时,手风琴技术突飞猛进。青年演奏家张国平在国际手风琴大赛中获奖,标志着新一代演奏技术的成熟。全国及各省市手风琴比赛的角逐,也显示了一定高度的演奏水平。在技巧上,如李期特的《钟》、《匈牙利狂想曲》、肖邦的《黑键练习曲》、贝多芬的《月光》等高难度曲目,如今在手风琴演奏家手中轻松自如。与此同时,各种风箱的运用,如摇风箱、震风箱、抖风箱等不断出新。后起之秀的涌现,也显示了较扎实的基本功。从一些全国大赛的规定曲目及自选曲目来看,少年儿童在演奏技术方面的进步颇为明显。可想而知,这些手风琴乐坛上的后备军,用不了几年将会把演奏技术推向一个更新的高度。

四、表年演奏家群体初步形成

    在手风琴演奏队伍中,一批青年演奏家已初步形成群体,它的出现给手风琴事业的普及和提高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方位上说,主要是北京、四川、西安、天津、沈阳几个城市年龄基本都在20-35岁之间,技巧均在李斯特《高级音乐会练习之上》,从风格上看,北方群体偏于深刻严谨,感情细腻,内涵丰富。南方群体偏于洒脱干练,追求有个性的表现,富有创造性。老一辈手风琴演奏家及教育家们,本身所具备的技术水平与艺术修养对青年演奏家群体的形成直接起了催化作用,并对群体风格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手风琴事业要想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得到发展,还需要这个体系的其它各个方面同步前进,如手风琴演奏理论、音乐创作及其评论、手风琴教育及其管理等等,目前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技术和艺术的平衡发展

    1984年,美国的手风琴家罗伯特·达文教授来北京讲学,其间曾指出;中国演奏员技巧很好,手指灵活,但突出弱点是不懂音乐风格,他就此严肃地向中国演奏员们提出“技术能力与音乐表现要平衡发展”的问题。时隔四年,多次获得国际手风琴大赛桂冠、曾任国际手风琴教师协会主席的琼·索玛斯教授在上海讲学时,也强调了音乐表现的问题。两人相同的看法,所映了我们在教学中重技术轻艺术的偏向,而且从全国范围来看,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究其原因,一是部分教师长期指寻学生“啃”一支参赛曲目,造成学生片面追求技术的现象。二是由于我国音乐教育在整体上处于落后状态,艺术修养不足,也暴露在演奏方面。手风琴事业要继续深入发展下去,就必须在发展技术的同时,重视良好音乐感知的培养,增强对音乐风格的理解,提高文化知识与艺术修养。

2、创作曲目的质与量

    在我国手风琴曲的创作方面,主要是改编外来乐曲,虽推出了几部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曲目,但仍显得力作不多。

    五十年代,手风琴曲目基本都是外来曲目改编而成,六十年代的代表作是《牧民歌唱毛主席》,七十年代盛行《我为祖国守大桥》。到了八十年代,创作的质量和数量有了新的突破,《天女散花》、《红叶抒怀》、《广陵传奇》等优秀作品,在作曲技术上吸取了现代手法,追求乐曲“器乐化、民族化”的同时,扩大了音域和调式调性,在内容需要时打破了传统的方整性和单线条思维,增强了艺术表现力。为了和声色彩的丰富,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做了大胆创新,利用改变和弦结构扩大和声领域,使和声运用从狭小的自然三和弦范围里开拓出来。

    如何正确处理好继承与革新创造、民族传统与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以新的语言,在材料选择、陈述方式、发展手法及结构布局等方面有所创新,推出更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作品,这是当前手风琴作曲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希望更多的作曲家能投入这一领域,扩大手风琴创作队伍,这也是保证作品的质与量的前提。

3、 理论研究的开展

    手风琴事业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理论水平的提高,而的是,在我国手风
琴理论这个领域里,真正的研讨分析基本上是空白的。

A、演奏理论急需总结

    我国老一辈手风琴演奏家、教育家、有着多年的教学、演奏经验,积累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年轻一代演奏家也逐渐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特征。但新老手风琴家大都忙于技术练习,无瑕著书立说,专业理论家又不愿在这里落脚,形成了手风琴理论的贫乏。我国手风琴发展虽起步较晚,却有必要在现在基础上整理出较为系统的演奏理论。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如能见诸于文字,将有着极广泛的意义。

B、创作理论有待深入

    手风琴左手低音不同于其它键盘乐器,因此在和声运用、曲式结构、风格特色的创作上有其特殊性,难度稍大。由于传统习惯的束缚,一套固有的模式I、IV、V连接仿制了多年。《广陵传奇》在创作上起了开先河的作用,题材和风格是民族的,旋律是器乐化的,和声处理用了新的手法,曲式上做了大胆突破,整曲在表现上作了可贵的探索。然而,没有一个理论家来研究了一下这类新作,探讨它的价值。就目前情况看,手风琴曲目之所以缺乏民族作品,与理论跟不上不无关系。技巧需要理论,技巧呼唤着理论,望理论界的志士同仁们投身于此,助其一臂之力。

    八十年代,经过手风琴界同仁们的努力,1984年在哈尔滨师大以民间形式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手风琴学术团体“全国高师手风琴学会”,编辑出版了第一本专业学术性刊物《手风琴园地》,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同年,中国音协表演艺术委员会创办了第一份专业报纸《中国手风琴报》,为手风琴理论的提高与信息交流提供了条件。但是,就整个手风琴事业来讲,它的理论水平远远落在它庞大的队伍及成熟的演奏技巧后面了。

    理论工作应该始终伴随手风琴事业发展的进程,它的重要就在于对宏观的把握和微观的分析,使人们从理论高度更清醒地认识现状和努力的方向。

    我国手风琴事业主兴未艾,虽然现已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是它的普及与提高仍需要向更高层次迈进。我们热切盼望它在未来的走向中,能更加扎实、科学、蓬勃地发展,逐步跨入世界手风琴先进行列。

回本期主页



刊 首 | 主 页 | 中 国 手 风 琴 | 每 周 国 际 新 闻

1998 环球手风琴网版权所有,不得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