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ordions Worldwide

 


中国手风琴事业发展“三代说”

陈一鸣


  学术史上的“代” ,是指一段时期中以领军人物的思想为基调、形成并发展成一定规模或体系的群体而言,他不仅在当时起到了应有的历史作用,也对后来的专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当今文化艺术界多以群体审美意识的变化发展来对几代人划分,如电影界导演的承接、美术界的派别、作曲家的观念等。而我国手风琴事业却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不能以人物来区别划分,其原因是,至今为止手风琴界还没有一位行家,能以一个人技术的高超或思想的超前及作品的绝佳在同专业中遥遥领先而令同行不可企及,或类似“齐白石”、“梅兰芳”般的泰斗人物被大家公认和推崇,起到划时代的意义和作用。但是,以群体出现在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演奏、作曲、教学等)而得到公众认可、受大家尊重的人是有的。根据我国手风琴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应以群体的出现时期、相互的风格接近及总体的成就来划分。所以,在此根据手风琴界的历史发展状况我提出“三代说”的看法。
  
  第一代是约六十岁以上的老一辈手风琴艺术家们。这个群体的人们无论从事高校教学还是军旅手风琴文化的传播,都是在20世纪中、下叶对手风琴艺术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工作。笔者曾在《我国手风琴事业的发展与展望》(中国音乐90,1)一文中用“劈山引水、开疆拓土”来比喻他们在手风琴事业中的业绩和艰辛,这一代群体在手风琴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播撒了第一把种子,并扶植它们生根、发芽、成长。

  建国初期,由于长期封建统治,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和各国列强的侵略、掠夺及长期战乱,使国家的经济基础受到严重破坏,中国人民的经济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准十分落后,音乐文化的发展更显薄弱,各方面的音乐工作和音乐活动还是在幼稚的起步阶段。由于当时的环境和条件所限,手风琴专业工作者在这种大背景下从事手风琴的演出、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困难可想而知。简陋的琴、简单的教材、简朴的环境等等,都没有使他们放弃对手风琴艺术的热爱。他们用朴素的爱心、无私的品德、高尚的情操和没有丝毫功利主义思想而为这项事业思考、研究、传播默默的奉献着。他们从事手风琴演奏或教学工作时间最长,有的从上个世纪40年代就开始站到了这个行列。有的五十年代就在部队举办手风琴训班,为手风琴的普及做了不可估量的工作;有的六、七十年代在舞台上活跃着自己的身影;有的八十年代曾在各地、市的文化、教育等部门举办讲座和讲学;90年代大部分虽然已退休,在不间断的教学中仍然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全国各地的手风琴活动;为推动手风琴事业的发展贡献着余热。他们在开创和发展手风琴事业的过程中,个人得失置之度外,以高尚的品德、兢兢业业地精神在手风琴园地默默耕耘,渐渐地被音乐界的广大群众认可,产生了它的群体。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和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条件的限制,他们中间大部分人并没有接受过严格、正规、系统的音乐教育,多是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刻苦努力,通过在舞台上摸爬滚打的硬功夫训练,成就了一身实战本领,使他们在演奏、教学、丰富文献等方面达到当时的高峰,成为中国第一代手风琴专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第二代是年龄约在四十至五十余岁的中年人。这个群体中绝大部分人曾得到过老一代手风琴艺术家们的指导与点拨,有的就是老一代的学生,也有受他们影响而学琴的后代或亲朋,他们接受了前辈们的无私教诲和演奏技法,继承并发扬着。前辈们的求索精神刻印在他们的意志中,他们从演奏的认知、熟悉、掌握、提高的阶段,没有经过尝试错误的过程而顺利踏上了这个台阶。

  随着工业科技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乐器的改良,传统手风琴已经开始受到185贝司琴和双系统自由低音手风琴的挑战,这一代的精英们以自己的特殊的环境条件最早开始演奏185贝司琴和双系统自由低音手风琴了。已经开始在车尔尼教材中找到提高技术的方法,从巴赫、斯卡拉蒂等古典音乐家那里吸取营养了。

  这一代人目前大部分在从事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少数在专业演出团体),他们大多数都在七、八十年代接受过正规的大学音乐教育。他们在充满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学校园里,学习的氛围与环境条件成为他们成长的基础,音乐专业中的乐理、和声、配器、复调、中外音乐史与艺术概论等课程的设置以及哲学、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这些相关学科的学习,都是他们奔向手风琴艺术殿堂最理想和最扎实的路基。他们经过严格、规范而系统的大学教育后,知识结构的变化和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使他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观念较前辈有了极大的改变。然而,他们继续生活、工作、学习在大学这个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同时又不断受到其他各门类艺术以及相关学科的渗透和异质文化的影响。所以对手风琴的整体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变成催生手风琴专业快速成长的一支良剂。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诸类文化艺术的交流,不断丰富着他们的思维。使这一代群体在教学效果、科研能力、演奏状态都具有相当综合实力,覆盖面遍及全国各个省、市和各自治区(第一代只在北京及其很少的几个大城市)。类似网络形式的这一群体,是手风琴教育殿堂的重要支柱。在教学第一线以放射性的状态在全国各地普及、提高并发展着。这个有较高文化修养和能力的群体,已经成为中国手风琴事业的脊梁。
  
  第三代是各高校的硕士研究生、音乐学院优秀的本科生和当今活跃在讲坛上的二、三十岁的年青教师。他们使用的乐器是最具现代化、与国外演奏家们的乐器同属一类型的“自由低音双系统键纽手风琴”或“键盘手风琴”。他们辉煌的演奏技术已经显示出这一代人有着前所未有的、扎实而规范的高超技巧。就是今后向国外演奏家“对决”的重要条件之一。

  他们幼年生活在无忧无虑、生活富足的环境里,自幼习琴,接受了良好的早期音乐教育,并在非常专业的手风琴教师的指导下,逐渐成长起来。加之他们的中学文化教育既系统又严格,使其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进入大学后在专业环境中刻苦训练,又经过大学音乐理论各科的学习和相关学科的影响,(此时的大学环境、师资、图书、资料已远远超过第二代时的大学条件)在演奏技术、文化、艺术修养诸方面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涉及领域更加广泛、演奏程度更加深厚、演奏曲目更加丰富。他们的演奏风格突出了艺术性、文化性、专业化和科学化。

  在读的和毕业的手风琴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为丰富和扩展手风琴文化做出了史无前列的成绩。有的在做演奏技法的探讨;有的进行作家、作品研究;有的把美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作为开辟手风琴文化深层内涵的利剑,使交叉学科的边缘性研究创造了手风琴文化的崭新境界。他们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结构已经把研究视角伸向手风琴专业更宽、更深的层面。这一切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他们的文化理想,影响着他们的治学观念和和对手风琴艺术的重新再认识。他们把个人前途和手风琴事业化做一种合力,成为后起军的主干力量。还有的在音乐学院附小、附中一路走进音乐学院,并且问鼎国际手风琴舞台的。

  在前辈们的努力下,我国手风琴界与世界各手风琴大国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频繁互访,许多世界一流的演奏家的来华演出和我们不断派出年轻选手出国比赛、观摩、进修等活动,使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艺术观念的转变以及信息量的容纳度,几乎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他们那豪迈与自信的演奏状态恰恰体现了当代青年人的精神力量。他们正在用现代音乐观念和演奏技法与现代意识和时代风格交织在一起的能力,去锤炼一种具有现代文化的中国手风琴学派而努力着。

  中国手风琴事业发展的重担已经开始悄悄地向他们肩上移动。
  
  如果说第一代手风琴专家们为中国手风琴事业起到了开荒、播种、催生的作用,第二代便是茁壮成长时期。至于手风琴事业能否成为参天大树,与音乐之林的其他乐器相比肩,只有寄希望于第三代身上了。
  
  [注]:笔者的“中国手风琴发展三代说”理论的提出,仅供大家参考。因为“代”之间有一段较长时间的承接和延续过程,这个划分不同于历史上皇帝“驾崩”或推翻一个王朝一样那么清晰和明确,仅仅是大体而笼统的区别,具体的脉络梳理和分支辨别要依靠中国手风琴发展史的工作来解决,而这一工作仍需要少年英气的“第三代”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