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ordions Worldwide

 


《俄罗斯主题变奏曲》的艺术特色分析

陈一鸣


  变奏曲这一器乐体裁自产生以来,在音乐发展史上始终为广大作曲家及音乐爱好者所关注,是被广泛运用的一种作曲形式。从普赛尔、柯莱利、维瓦尔迪到伟大的巴赫和贝多芬,变奏曲历经种种演变而逐渐成熟。从巴赫的《戈德堡变奏曲》到亨德尔《快乐的铁匠》,从莫扎特优美的《小星星变奏曲》到贝多芬的《32首变奏曲》,人们逐渐熟悉了这一体裁。在这些变奏中,亨德尔式的方法似乎已过时,海顿则在技巧和情感的深度上发展了这一形式,然而,真正的大师是贝多芬,把变奏曲式带向一个高点,在这个高点上,既具有非凡的结构统一性,同时又不无卓著的自由处理,因而贝多芬所写的变奏曲在所有这一类作品中成为最高的范例。自贝多芬后,变奏曲这一体裁在浪漫主义的大师们手中广泛应用,通过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和勃拉姆斯之手又被带入20世纪,至今仍展现着它的繁荣。在二十世纪新古典主义的潮流中,作曲家们为保留以往音乐织体的清晰、冷静、情感丰富又不温不火的品质而开始更深的挖掘那些古老的体裁,让新的观念在经过千锤百炼的形式结构中再赋予新意。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奏曲这一早已存在的形式,又不断焕发出新的色彩。著名作曲家鲁道夫·维尔斯尼斯改编的手风琴独奏曲《俄罗斯主题变奏曲》,即是变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这首乐曲因独特的艺术价值而历演不衰,堪称手风琴乐曲中的佳作。

    变奏曲往往由一个代表基本乐思的主题做最初的陈述,经过多次变化、重复和展开,使音乐得以一步步完成。以往的变奏技法大致可归为下列七种:1、主题作装饰或音型化处理,和声不变; 2、主题作不同的和声处理,旋律不变;3、节奏改变,旋律和和声基础不变,;4、主题的性格只通过速度变化改变,旋律及和声基本不变;5、主题的原形和情绪完全改变;6、对位化处理〈卡农或赋格写作 〉;7、主题先现,变奏序列后现,即呈下列图示:

    A A1 A2 A3 A4 A5 ...... An

    这首《俄罗斯主题变奏曲》精心的运用变奏曲式,高度综合并发展了上述传统手法。它采用卓越的自由处理,既高度统一的展示了作曲家的理性思维,又蕴涵了俄罗斯人特有的巨大情感冲突。我们通过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它不同于其他作品而独有的艺术特色。

一、主题陈述方面:

    此曲的主题陈述采用多层面的对立因素,点睛之笔在于主题材料的自身冲突。以往的动机总是以单一形象出现,此处四个音的动机包涵了两个形象:冲动与叹息 。前半句动机是三个半音关系的上行,后半句动机是长长的叹息音调,这是“紧张”与“松弛”的对比结合,作为全曲的一个细胞,它本身充满动力性。(例1)

  
  在二次重复时叹息音调变成附点音符,(例2)

    它是主题所反映出的忧郁气息的延续,是细腻而倾诉式音调的进一步发挥,加强的力度及和声的突然变化与前面造成对比。

    两个乐段的差异形成主题陈述之间的对比,使主题尚在陈述之始就形成美的差异。我们不得不为作曲家的深刻思想和纯熟的作曲技法而赞叹。

二、形式结构方面:

    作者在这首曲子中并不采用固定的变奏手法,主题材料为3/4 拍,乐思连续重复及模进,构成一个8小节的单线条乐段。第二乐段从和声织体展开前8小节开始,音域、力度及速度均与前8小节形成对比冲突,构成一个12小节新的乐段,然后又回到初始的两小节,与首端行板速度呼应。整个主题形成A B A 形式的三部性结构,全曲采用了传统的模式:

    引子 华彩 A〈主题〉 A1 A2 A3 A4 ...... An 

三、变奏手法方面:

    乐曲没有采用固定一种的变奏形式,打破单一,造成多样化。在变奏一中作曲家采用了主题变型、旋律与和声变奏同时进行的手法。(例3)

    作者将原主题作为一种固定的乐思,在这个基本乐思的基础上展开了宏大的飞翔般的畅想,其突变的速度所产生的气势一扫主题陈述时俄罗斯式的忧郁。

    从旋律特点上看,作者对技法上的难度考虑的较多,无论和弦连接还是单音跑动,都能看出是为追求炫技美的目的而设置的 ,比如:变奏三以无穷动的形式来探索,使这种固定的乐思得到了充分的强调,对推动音乐发展至高潮起了很大作用。(例4)

    变奏六是把主题隐藏在右手的快速跑动中,(例5)

    在这种和声性的乐器中,对右手的技术要求是相当高的,演奏时的清晰均匀与拇指的力度控制如稍不注意,听众便会感到音乐的杂乱。这部分左手和声是静止的,仅仅使用右手就完成了变奏,而且跑动时左手完全休止,这样既突出右手华丽的效果,又不失其变奏的完整性。这种手法是作曲家相当大胆的创新,是俄罗斯其他手风琴作曲家从未使用过的手法,就如同小提琴只在一根弦上完成的《 G 弦上的咏叹调》(巴赫曲)。这种炫技性的美学追求,保持了俄罗斯曲调的风貌,突出了其民族性,突破了传统技法,开阔了俄罗斯手风琴演奏技术的空间,展示了创新的俄罗斯手风琴的音色特点。

四、和声安排方面:

    该曲基本上是以俄罗斯传统和声为主线,注意表现出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特色,它的连接注重发挥手风琴乐器的宏大效果。在我国流行的俄罗斯手风琴作品中,有许多现代音乐均使用传统和声,如尼古拉?柴金的《b小调奏鸣曲》,这首以新古典主义形式写成的第一首巴扬手风琴奏鸣曲,既充分的保持了俄罗斯民族风格,又使传统和声不断放出异彩,类似常见的作品象《旋转木马》、《乌克兰主题变奏曲》、《节日的歌》等均属此类。这种现象在柴可夫斯基时代就比较突出,柴可夫斯基把俄罗斯民族音乐与传统和声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使自己成为把俄罗斯音乐推向高峰的代表人物,使俄罗斯音乐备受国际音乐界的关注,并给以后的作曲家以深刻的影响。对传统的120贝斯手风琴来说,非常适合演奏这种音乐作品,且演奏效果极其明显,正因如此,许多手风琴演奏家将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改编为手风琴作品,像《花之歌》、《如歌的行板》和《意大利随想曲》等。《俄罗斯主题变奏曲》采用俄罗斯式的和声,旋律小调里含有两个增二度,并且多用下行四度,这种突出了和声的色彩,具有十分强烈的俄罗斯民族特点。

    在变奏四中的和弦使用上,这种大版块的连接手法也是比较罕见的,是和弦形式的创新。开阔的思路把手风琴音色扩大化,使之不见其小巧、轻盈、欢快的轻音乐风格,而是用和弦的变化、排列和组合,造成钢琴或管弦乐队发出的音响。作者在这里并没有只为旋律设想,而是从音响的宏大与右手的技术难度以及和声效果出发,从而走向辉煌。(例6)


五、节奏处理方面:

    作曲家在节奏上追求自由化,6/4拍和7/4拍的交替及大篇幅的华彩乐段明确的体现了这一点,即使是2/4拍也不是单纯的强弱循环,常常伴有华彩。节奏上突破了规律性,不受节奏模式的约束,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的豪放、自由的特点。在变奏八中,突然的切分节奏、左手打击乐般的衬托,显示出一种强大、豪迈、不可遏止的力量,一层层把乐曲推向高潮。

    俄罗斯主题变奏曲的另一特性就是在节奏的使用上完全服从于要表达的旋律内容,听众并不感觉到这节奏的复杂,却给演奏者提供了一个相当广阔的演奏空间。在27小节的引子中标明“rubato”(节奏伸缩处理),随后变奏二、变奏七开头均有此速度术语,全曲中要求的自由、渐慢的术语共有十几处标记,使节奏整体上具有了自由的性质。这一点大大突破了俄罗斯其他作曲家以往的惯例,在被称为“俄罗斯巴扬第一人”的尼古拉·柴金和俄罗斯巴扬作曲家列普尼科夫的众多作品中,都不曾大量地使用这种自由节奏。而且,作者又把这种自由交给了二度创作者,演奏时即使在3/4拍或6/8拍中也不用完全依照强弱弱的规律,可以出现较大反差的对比,这种对比既严格又自由,是俄罗斯人狂欢又忧伤的双重性格的体现。

    在这首经久不衰的世界名曲中,能明显地感到俄罗斯传统音乐的情感内涵和现代音乐节奏及演奏技法上的完美结合,既有理性的控制力,又有豪放的气概。充分展现了作曲家的思想感情和娴熟的作曲技巧,同时也使我们领略到作曲家的文化历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