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ordions Worldwide


 

戎马音乐路 求索民族魂

——纪念中国手风琴作曲家李遇秋先生

朱文琪


    2013年6月16日,对于别人来说是一个普通的夏日,阳光与微风照例履行着它们的使命。然而我的心却像是灌满了铅,无比的沉重。眼前,一片模糊,一片湿润。

    清晨,看到我的导师陈一鸣先生传来遇秋老师辞世的噩耗,我钝在原地,怔怔地望着手机,头脑里久久浮现着老师慈祥温和的笑意。在震惊、悲痛中,我仰望天空,却没来得及看到那颗璀璨的流星。那颗星,曾经光明了中国手风琴音乐最初的征程,曾经为中国手风琴音乐的民族化指明了方向,曾经温暖、激励着多少手风琴演奏者的灵魂........

    初闻李遇秋老师的大名,源于小时候练习他的作品《天女散花》。那时的我对这首手风琴音乐充满了懵懂的欣赏与喜欢,所以特别注意到作曲家的名字——遇秋,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于是,老师的大名铭刻于脑海。然而那时却不曾想到,有朝一日我也能面对面聆听这位手风琴届老前辈的指教,进行坦诚无碍的交流。

    真正与老师近距离的接触开始于2003年。那时的我和导师共同商定了我的硕士论文研究课题为李遇秋老师的三首奏鸣曲,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很多有关创作背景和创作理念方面的困惑而无法解决,在导师的建议下,我怯怯地拨通了他的电话,提出采访的请求,本没报什么太大的希望,却得到李老师爽快的答复。于是,在一个飘雪的初冬上午,我敲开了老师家的门。由于对北京交通不熟悉,我比预约时间迟到了近1个小时,怀着愧疚的心,做好了吃闭门羹或是受冷遇的准备,然而迎接我的却是李老师夫妻的俩嘘寒问暖、暖茶相迎和中午热腾腾的水饺,那天我真正感受到了这位手风琴大家的人格魅力。采访间,我了解到李老师出生于河北省深泽县,幼年丧母,全家人依靠父亲行医为生,生活十分清苦。在抗中学习时,很多“抗战歌曲”的音调与气质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直到参加了抗敌剧社成为一名手风琴手,其手风琴音乐生涯拉开了序幕。1957年,李遇秋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上海音乐学院的学业,回到久别的战友文工团,成为一名骨干专业作曲家。之后,李遇秋为手风琴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中国风格作品,其中有独奏小品、多乐章奏鸣套曲,又有协奏作品和重奏作品。采访临别之际,李老师又赠送我全部作品的乐谱书籍和亲手制作的MIDI光盘。当时,用电脑制作音乐对我们年轻人来说还是有待学习的领域,而李老师却把自己的十几部代表作品全都用电脑记录了下来,让我深深感动的同时,更是增加了对这位七旬作曲家与时俱进,接受新事物精神的钦佩。

    在之后对他作品的深入研究中,我看到了其为中国手风琴音乐发展的推动力量。他的作品为世界手风琴事业注入了具有中国气息的新鲜血液,同时又是引导手风琴这件西洋乐器在中国蓬勃发展的一面独具特色的旗帜。在李老师民族音乐精神的指引下,在其对我积极鼓励和不吝帮助下,我终于顺利地完成了毕业论文。

    2010年,李老师找到我,指出想在他的书里录用我的毕业论文,并就作品的曲式结构研究方面提出修改建议。我从新审视自己的文章,根据老师的建议重新做出了修改。当我把自己的答案告诉他时,又得到了老师非常高兴的肯定。又一次,我在老师的鼓励下坚定了自己研究手风琴音乐的信心与决心。

    回忆与李老接触时的点点滴滴,有崇拜,有敬仰,有感动,有温暖。他在我的心里,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作曲家,一位手风琴界的泰斗,而是一位和蔼、慈祥,初次谋面就能够给予无私体恤和帮助的老师。

    纵观李老音乐创作的戎马一生,他留给我们的是永远无法磨灭和消失的音乐精神,是捍卫中国手风琴音乐民族情结的脊梁。他的音乐将被手风琴届人士奉为珍宝,不断在各种音乐舞台上演绎和实践;而他的创作理念也将激励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阵地中,在他倾入一生心血为我们铺平的民族化道路上继续前行!

    我相信,李老师是怀着欣慰的心,朝着心中的下一个方向走去,去继续创造自己心中下一段音乐的辉煌.......

    任何精彩的悼词都比不过人们心中永远的铭记,我们会铭记李老师为我们创造的历史,铭记李老师用手风琴音乐为我们抒写的希望!

    李老师,在您已逝的今天,满山的鲜花愿为您奏响一个个华美的乐章,澎湃的大海在为您奏响一首首磅礴的乐曲!

    亲爱的李老师,您一路走好!

朱文琪,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手风琴专业研究生,现供职与德州学院音乐系
                                                    



环球手风琴网 中国手风琴在线 版权所有 不得侵权
http://www.accordions.com/china licong@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