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ordions Worldwide


 

追 忆

时 璇


    仅仅相隔四天,一位手风琴演奏天才——杨文涛老师,一位手风琴作曲大师——李遇秋老师,先后离我们而去,离手风琴而去……

    初次知晓这则消息,是在手机中看见同属手风琴圈的老师和同学所发的微博、微信。那些映入我眼帘的文字,放佛化作了根根针一样扎进了我的心里。近日,我多次打开“中国手风琴在线”网站,看到陈一鸣、姜杰等老师为两位手风琴开国元勋的离去所撰文,伴随着手风琴的背景音乐,看着老师们充满深情的笔墨,我也不禁潸然泪下。顿时,两位老师的音容笑貌开始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还记得2000年,我参加“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手风琴艺术节”,这是我第一次走出家门参加全国性比赛。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夺得了儿童B组第一名,并被邀请在北京国家图书馆音乐厅参加闭幕式演出。清晰记得那天,是8月14日,我有幸在国图音乐厅后台见到了一直以来在我心中“闻其名、听其声,却不见其人”的杨文涛老师。杨老师一头白发,但身板直挺,很高大。对于当时还不到10岁的我来说,初次见面让我又激动又胆怯。激动的是我见到了一个原先只能在考级教材编著、乐曲创作或改编中多次提及的“杨文涛”老师;胆怯的是这样的一个手风琴“伟人”竟然站在了我的旁边。胆小的我只是睁大眼睛看着杨文涛老师,却不敢与其说话。或许杨文涛老师看出了我欲言又止的神态,于是俯身询问我来自哪里、参加组别、所获名次等,我小声的回答着。更令我开心的是,在妈妈的要求下,我与杨文涛老师在后台合影。待演出完毕,我兴奋的告诉同行的同学们,杨文涛老师和我说话了,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是足以让我这个刚刚叩开手风琴大门的孩子感受到来自手风琴大师的关怀。

    仅仅的一面之缘、三言两语对话和一张合影,这就是我与杨文涛老师所联系的全部。13年过去了,我从一名参加儿童组比赛的孩子成长为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手风琴专业的研究生;13年过去了,我从业余手风琴爱好者转变为踏入手风琴圈的专业学生;13年过去了,杨文涛老师也渐渐老去直到离开我们。但不变的是,他对手风琴的热爱和对手风琴的贡献,更有我们手风琴人对杨文涛老师的尊敬和敬佩之情。

    而说起李遇秋老师,不得不提及他的作品。我习琴17年,几乎前10年我都经常演奏李遇秋老师的作品。《促织幻想曲》、《广陵传奇》、《沉思与酣歌》等等乐曲无一不承载着我们80、90后的童年手风琴记忆。而对于李遇秋老师更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天女散花》,我童年时代未曾学习演奏过,此时更感遗憾。因此,在由上海音协手风琴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杨文涛、李遇秋先生追思会”上,我特向导师李聪教授提出,希望演奏李遇秋老师的作品《天女散花》,一是为了弥补我儿时心中的遗憾,同时也是希望借此机会重新学习演奏这首作品,以表我个人对李遇秋老师深切的怀念。

    6月29日的追忆会,老师给我的任务是演奏《天女散花》。昨日,李聪教授特别为我重新上了这首《天女散花》,在演奏前,李聪教授向我讲述了这首作品的创作年代及背景。在上课过程中,李老师多次提及乐曲所展现的中国民族特色,如江南丝竹及地方戏曲的曲调等。在不同的段落,老师为我剖析了李遇秋老师的创作意图,是如何借鉴中国古筝、琵琶、竹笛等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并把仙女熬游太空来去自如的意境表达的活灵活现的。短短一节课,让近些年长期演奏外国作品的我,不得不钦佩李遇秋老师的创作功底和文学性思维。或许李遇秋老师在创作时脑海中浮现出一群天女在空中散花之情景,心中也出现飘逸典雅之意境,并与细腻的音乐语言相结合,达到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效果。

    唯一一次见过李遇秋老师是2011年在上海举办的手风琴世界杯锦标赛开幕式上。李遇秋老师与其他手风琴前辈一同上台接受“中国手风琴终身成就奖”。我相信,在场观众看到这一幕,无不感叹,如今中国手风琴能够站上世界舞台,就必须感谢如同杨文涛老师、李遇秋老师这样的前辈为我们打下的江山,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守住前辈们开创的手风琴“江山”!

    虽然,杨文涛老师、李遇秋老师,先后离我们而去,但他们为手风琴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去领会的!愿手风琴能够在天国继续陪伴两位老者,奏响《天女散花》、奏响《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时璇,女,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手风琴硕士研究生 



环球手风琴网 中国手风琴在线 版权所有 不得侵权
http://www.accordions.com/china licong@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