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ordions Worldwide


 

长征路上永恒的旋律

申庆冉


    当年,年迈的唐太宗在凌烟阁面对曾经和他一起打天下可后来却一一离去的二十四功臣的画像,回想着当初那金戈铁马、意气风发的日子不仅潸然泪下。而如今,蓝色海洋上的那盏引航明灯刚刚暗淡,长征路上的闪烁明星又接而陨落,前两天震惊的心情还没有平静,又一条从恩师那得知的短信呜咽在我的耳边。心痛二字已不能代表我现在的心情,遥望北方的那一刻感受到满满的都是传奇。熟悉不过的旋律在心田间不断地响起,和脑海中的一幕幕交织在一起。又一位手风琴界的开国元勋、凌烟阁重臣离我们而去。

    李遇秋先生1929年出生于河北省深泽县,1940年,他参加了冀中军区抗属中学的学习,1944年,李遇秋到了中共晋察冀分局当了卫生员,也正是在这机缘巧合的加入了抗敌剧社(战友歌舞团的前身)成为了全军 第一位专业手风琴手,1950年进入了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师从于桑铜、钱仁康、丁善德等老一辈音乐大师,所学的知识也为此后长期从事的音乐创作事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1957年,李遇秋先生完成了学业,回到了部队,成为了一名骨干专业作曲家,并且参与创作《长征组歌》闻名国内外。1993年,李遇秋先生离职休养。历任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创作员,编导室主任、副团长,并兼任中国音协表演艺术委员会手风琴学会名誉会长等职。李遇秋先生一生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不管是幽默诙谐的小品还是恢宏嘹亮的奏鸣曲、协奏曲都脍炙人口,经久流传。

    作为一名手风琴学生,我的手风琴道路也是随着印有李遇秋先生大名的书籍和曲谱成长起来的,也正是因为有了美丽端庄的“天女”和憨态可掬的“阿福”使得手风琴的生涯中多了些许欢乐,多了些许回忆……年少无知的我也曾不断地哼唱《红军不怕远征难》、《过雪山草地》这些优秀作品,偶然的一个机会了解到《长征组歌》是由李遇秋先生参与创作的,我的心中感到无比的澎湃,也为《长征组歌》创作团队中的这位手风琴战士感到骄傲和自豪。弱冠之后的我也时常从恩师那得知先生的传奇人生和慈祥和睦,虽然和先生未曾谋面,但心中对先生的崇敬与日俱增。

    几十年来,李遇秋先生一直用他内心的澎湃在音乐创作的舞台上挥洒着他的豪迈,业务过硬的他用精湛的作曲技术给我国手风琴事业的发展打造出了更加扎实宽广的道路。

    不论是早期的《草原轻骑》还是中期的《惠山泥人印象》、《聊斋故事二首》、《广陵传奇》、《桑榆之梦》还是后期的《沉思与酣歌》、《风雨同舟》、《前奏曲与赋格》、《献给母亲们》、《长征》、《扎西德勒》和《天山云霞》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耳熟能详的作品都渗透到了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的每个时期。独到的创造手法和先进的创造理念使他成为手风琴音乐创作“民族化”道路探索的先锋,将西方音乐创作技法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融会贯通,做到了真真正正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李遇秋先生作为中国手风琴音乐中里程碑似的人物,不仅创作了大量的、题材不一的具有丰富的民族内涵和先进的创作理念的优秀作品,而且还在手风琴音乐创作的道路上栽上了新的憧憬与希望的种子。

    新世纪的号角早已吹响,手风琴事业的长征路上李遇秋先生用他优美的音符完满终结了一个乐章。

    星辰陨落,但是它的光辉依然照亮在我们手风琴的长征路上,不曾褪去,纵然前方道路上困难重重,我们也愿在老艺术家永恒光辉的爱抚下不断探索,为老先生心中牵挂的那份手风琴事业多做一份贡献。

申庆冉,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手风琴专业研究生



环球手风琴网 中国手风琴在线 版权所有 不得侵权
http://www.accordions.com/china licong@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