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ordions Worldwide


 

怀念我国著名手风琴专家李遇秋先生

陈一鸣


    数天来,泉城下着濛濛细雨,天气阴沉沉的,似乎预示着不详的信息。

    在好友姜杰先生处得知我国又一位手风琴开国元勋李遇秋先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此时心情无以复加的难过阵阵袭来。仅仅是几天,还未从著名手风琴专家杨文涛仙逝的悲痛中走出,就又传来了这一噩耗。震惊和伤感叠加在一起,悲从中来。此时内心深处,如铅似冰,既沉且冷。

    李遇秋先生生前为战友歌舞团副团长,艺术指导,国家一级作曲。他1929年出生于河北深泽县,原籍北京。1940年参加军区抗中学习,1944 年在中共晋察冀分局担任卫生员职务,1945 年调入抗敌剧社(战友歌舞团前身)从事手风琴演奏,成为解放军中最早的专职手风琴手。1950年,组织上送他到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带职学习作曲专业的各门课程和钢琴演奏,曾师从于桑铜、钱仁康、丁善德等老一辈音乐大师。正规、扎实、专业的作曲理论学习,为他后来长期从事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1957 年完成学业归团之后,他便开始了专业作曲的生涯。1965年,他成为《长征组歌》的主要作者,并承担全部乐队总谱的写作,充分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音乐才华和深厚的功底。此后在创作上的非凡才能才逐渐得到社会肯定。多年来,他在从事各种音乐创作的过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厚的经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此,李老师本人并没有将其视为张扬和炫耀的资本,而是更加潜心致力于音乐写作。80年代初,李老师受到我国著名“手风琴家庭”张自强、王碧云伉俪及儿子张国平的影响和劝说,调整了创作方向,重新走上了手风琴音乐的创作之路,在他辛勤耕耘之下,凭着对手风琴事业的满腔热情,《天女散花》、《促织幻想曲》、《协奏曲》、《奏鸣曲》等多部响誉国内外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恰似一场春雨滋润着中国手风琴艺术这片广阔的土地。李老师算得上是高产作曲家了。从他清新优美的曲调、浓郁民族风格的《长征组歌》到飘逸、妩媚、婉然雅致的《天女散花》,可以看出,他揣着作曲家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恪守“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之学术韧性、如琢如磨,曲不虚发,磨炼出一首首经典的手风琴作品。

    李遇秋先生是《长征组歌》的作曲之一,在音乐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在手风琴界众所周知,就我们这一代几乎每一位手风琴人都演奏过他的作品,几乎每一次比赛的选手的中国作品都选有他的力作。舞台上、赛场上、考级考场上,无不回荡着《天女散花》、《第一奏鸣曲》、《沉思与酣歌》等他那脍炙人口的旋律。

    初识李遇秋老师约在九十年代初。在手风琴界大鳄姜杰先生的介绍下我去采访了他。在宾馆房间的4小时谈话,李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一个事业心极强、而且全身心投入创作的作曲家印象。他向我谈到他的成长过程和艺术经历以及艺术作品等,告诉我他的创作名言就是“创新,不断的超越自己”、“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为手风琴界有这样的一位老前辈而感到骄傲,为自己能与他交往受益而感到庆幸。

    90年代的手风琴界,理论文章还很缺乏,我于是东拼西凑的编辑出版了《全国手风琴教学论文集》,其中选用的李老师的几篇文章,是湖南怀化师专一位老师根据李老师录音记录整理的,内容中有一些字句由于录音不清出现了同音字造成了几处错误。李老师认真地看过后马上找我纠正,并说:“事先给我看看就好了,我个人无所谓,就是怕别人看了误导他们,修订时记着改过来吧”。我听到后非常感动。老先生既没有追问版权,也没有讨要稿费,只是专注于学问的严谨和文章的错误,看得出李老师博大的胸怀和关心鼓励年轻人的慈爱之心。李老师虽然走了,他对我们的关爱言犹在耳,历历在目,至今仍是我们谨记在心的金言玉语。

    有一年我到北京出差,去看望好友杜宁(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手风琴教授)。我们俩约着前辈张自强老师王小平老师一起到了李遇秋老师家,[注]李老师非常热情的给我们讲述他的新作品《第一奏鸣曲》。这是一首反应长征内容的手风琴作品,1997 年获了全军的一等奖,第二年荣获了文华奖,这是音乐创作的最高奖。说到这里李老师又以愉悦和欣慰的心情介绍了这部作品,拿出录音给我们听,兴致勃勃的讲创作过程和音乐内容,(当时各乐章还没有名字,名字是出版时加上的)。李老师细致地讲到第一乐章“英雄史诗”有朝气的快板,刻画了英雄的主题形象,表现红军英勇豪迈的革命气概和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第二乐章“草地风雨”是如泣如诉的行板,表现红军以无所畏惧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战胜艰苦的自然环境,阔步走向胜利的过程;第三乐章“喜迎红军”描绘了长征途中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红军受到热烈欢迎的喜庆场景;第四乐章“铁流勇进”则展现了红军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以锐不可挡之势奔向胜利的气魄。李老师天才的想像力和对长征的浓厚感情,是创作这一作品不可缺少的动力。他的作品有很强的个性,也有强烈的现实关怀,表现了一个作曲家的爱国、正直、独特个性和社会责任感。

    李老师是一位作曲家,更是一个学术型的作曲家。十几年来我们从姜杰老师主办的“第一届国际手风琴艺术节”开始,经常在一起参加活动,从北京、上海、天津、安徽等无数次的赛事评委、新琴审定、学术会议、聚会参宴,高谈阔论,李老师都是不烟不酒,不聊家常,几乎全部言谈内容都关乎手风琴。他谈创作,谈手风琴的专业和非专业化,谈选手演奏的风格把握,谈教师的手风琴教法等事情,而且方方面面,事无巨细。严谨的学风,深邃的洞见令我高山仰止。记得我们唯一一次聊家常是在天津比赛时我俩从宾馆步行到音乐学院途中。他说,在北戴河买了房子,房子不贵,现在涨价了。说这些话时,他是那么轻描淡写,似乎在说别人的事情。是的,这些个人的事情在他看来,远没有手风琴事业在他心里的分量。此时,北戴河的房子永远不能迎接他的主人了,但他用毕生的心血,完成了一个作曲家的伟大使命,使生命以另一种形式永远存在。

    我们最后的联系是在前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我接到他的电话中传来的独特音色,慢速的京腔谈到他想出版的一本书,里面有他几十年的创作经验、体会和他发表的文章以及大家对他的评论、研究生研究他的成果等综合在一起,总结了他一生的艺术成果。他问我在山东文艺出版社能出版吗?我说可以啊,马上联系。但又顾虑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李老师的重量级成果有些委屈他了,而且在当下这物欲横流的环境,出版界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气息,花费是不少的。我当即建议他与上海师范大学的院长李聪老师联系,在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因李聪老师与出版社的费文耀社长关系比我密切得多。电话中,能感觉到李老师有点不好意思,略有迟疑。我劝他一试,要不我来联系。半个小时后,李遇秋老师给我回电话说,李聪老师欣然同意,并且从价格上和出版速度上都好解决。一年后,这本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作者签名的《探索——李遇秋手风琴曲创作漫谈》一书放在我的案头上。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李老师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性格,他的骨子里也渗透着中国知识分子独有的精神气质,宁可自己费时、费事、费力也不愿给别人增添半点麻烦。但是,李遇秋老师对此书的出版非常感谢李聪老师对他的学术帮助,他也一定会记住手风琴界那些善良的曾给与过他照顾的所有人。而我们的手风琴事业就是靠着这些值得我们尊敬的人不断努力才发展的,就是靠着大家的相互扶持才不断壮大的。相信逝去的李遇秋老师一定会欣喜地注视着我们,一定会期待着手风琴事业更加欣欣向荣。

    李遇秋,这个闪着光芒的名字,他的离去是中国当代手风琴界的巨大损失,也为所有手风琴人带来无限悲怆和长久的遗憾。他的作品,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凸现出永恒的价值。

    长歌当哭,悲文如泣。谨以寥寥数语表达对李遇秋老师的缅怀追思……

[注]:
那次约着诸位前辈聚会是因为李未明老师在北京开两会,任士荣先生宴请大家,当时在场的还有杨屹和张天宇,最后张天宇开车送的大家。



环球手风琴网 中国手风琴在线 版权所有 不得侵权
http://www.accordions.com/china licong@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