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ordions Worldwide

 

学士毕业论文
对手风琴曲《天女散花》的理论探讨
——兼议李遇秋创作风格

周彤锦
                                                      指导教师:陈一鸣


  
这里刊登的几篇手风琴论文是手风琴演奏专业本科学生的习作和手风琴硕士研究生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作业。有的已成为学士论文,有的是硕士论文的萌芽状态,水平不一定使各位同行满意,但毕竟是他们通过大学校园学习所取得的对手风琴艺术的收获。在此,我们把这些心得奉献给大家,以对手风琴文化发展尽一点微薄之力。同时,希望各位专家、爱好者们多提宝贵意见,并踊跃赐稿。

                                本专栏主编: 陈一鸣

                    目 录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一)关于李遇秋 

(二)《天女散花》的技术特点及简要结构分析 
    
(三)《天女散花》的艺术魅力 

(四)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手风琴乐派,是几代中国手风琴同仁梦寐以求的目标,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飞速发展的前提下,老一辈手风琴艺术家携青年优秀手风琴志士们开拓了一条前景灿烂的道路。文章探讨了有关著名手风琴作曲家李遇秋的作品《天女散花》的创作风格,以感受他创作中的个性化特点。

关键词:

关键词: 技术特点 思想魅力 民族的 世界的 结构特点

    手风琴艺术作为一种“舶来”的艺术形式,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创立有中国特色的“手风琴乐派”,是我国众多手风琴志士共同的梦想和目标。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在老一辈手风琴艺术家们不懈的努力下,使得手风琴在中国生根、发芽、结果,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手风琴学派”,需要依靠大量优秀的具有中国特色风格的手风琴作品,以及一批具有高超技艺 的手风琴演奏者来实现。在这一方面,以李遇秋为代表的一批拓荒者,综合了现代音乐观念、创作技法和中国文化,力求把手风琴音乐创作中的民族风格与现代意识相融会,促使中国手风琴作品的创作在文化取向上进一步走向个性化和民族化。在技法上,他们力求打破旋律在调式、调性方面的制约,使其在复杂而远距离的调关系上自由伸缩;在思维方式上,着力于对哲理的追求,使音乐不再以解说词的身份出现在作品情节中,让作品更具有器乐化的特点。在这个意义上,对李遇秋作品的研究及美学方面的探讨,则是深入了解中国手风琴事业发展的关键. 

(一)关于李遇秋

     李遇秋,原战友歌舞团副团长,艺术指导,国家一级作曲家。1929年出生于河北省的深泽县,1937年抗战爆发,八路军来到他的家乡,领导抗日,掀起了全民总动员的高潮,使得李遇秋接触了救亡文艺的巨大力量。后来,他参加了冀中军区抗中学习。这不仅使他从童年起就受到了严格的锻炼,而且在学文化、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许多优秀的歌曲。学校有专职的音乐老师,教他们唱歌和音乐常识。他们还排练了全部的《黄河大合唱》。这些“救亡歌曲”和“抗战歌曲”的音调与气质特点,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影响他一生的创作。

    1945年,李遇秋来到了抗敌剧社(战友歌舞团前身),剧社的老同志们耐心的教他识谱、拉手风琴、打霸王鞭、扭秧歌等等,使他从一个什么也不会的乡下穷孩子,变成了全军第一个专业手风琴手。1950年秋,李遇秋进入了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深造。1957年完成学业,回到文工团,开始从事专业音乐创作。

    坎坷的生活经历,曲折的革命道路,使得李遇秋的音乐创作饱含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斗志和激情,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挚爱与向往。他不落俗套,不循旧路,走出了有自己风格特色的创作道路。他凭借着推动中国手风琴事业的满腔热情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勤奋耕耘,陆续创作了手风琴独奏、重奏、组曲、协奏曲、奏鸣曲等各种题材的作品。从李遇秋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独具个性的艺术哲学观和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

    中期代表作《天女散花》,是李遇秋手风琴创作的华彩乐章。笔者仅就此作品的技巧和思想感情作一点简要分析,旨在通过具体作品来感受李遇秋作品民族性、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二)《天女散花》的技术特点及简要结构分析

    天女散花是我国古代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寄托了人们对真诚善良的向往和渴求。作者也借其主题思想吐露了自己对艺术虔诚的追求。

    全曲的结构严谨,旋律组合前后反差强烈,对比明显,音乐语言风格突出,个性凸现。

    乐曲以引子作序出现,采用了似是琵琶般的轮指弹奏,旋律上行五度跳进,并渐强律动。第一个段落开始,主题音素呈现并展开。每一小节后半拍的节奏与跳音连续对比出现在宫、羽音之间,简洁明亮地构成了以G宫为主的调试。接着以左手旋律作了过渡并加快速度,随即一个半终止,接八度大跳进入三十五小节,开始了第二段。

    进入第二个段落,出现了此作品的特色手法——弱起。音乐在四个地方使用了后半拍的节奏,并且标明了跳音演奏。另外一个特色就是附点音的运用,整段音乐的节奏构成中,多处使用了十六分附点节奏音型。

    第三段转快,音乐开始过度向不稳定的展开部。在这个段落里切分节奏被大量使用,左手跳跃不规则的进行着,之后以轮指递进作为桥梁,逐渐增强将乐曲推向高潮。

    音乐进入第四段,基本以十二音序列方式写成,节奏处理丰富有序。在这个继续展开的乐段里,节奏、音量和织体取代了高音作为音乐主要因素的地位,改变了织体中的和弦结构,用非三度的叠置解放自然三度的运用,突破了传统织体的方整性,浓度加强,音响紧迫。

    第五段以一个欢快、明朗、轻盈的跳跃作为开始,四组渐强的密集音块模进出现,节奏和调性与序奏的提示性质首尾相应。是乐曲在结构安排上的严谨之处。之后,音乐远去,只有左手在羽音上缓慢低沉的颤动。随着一组泛音的出现,全曲告终。

(三)《天女散花》的艺术魅力

    张国平在克林根塔尔大赛上演奏此曲时,获得成功,各国手风琴演奏者都纷纷前来索取谱稿,谢苗诺夫评价说这是李遇秋最成功的手风琴作品!

    美好的乐曲以铺陈展衍、婉然雅致的开始,刻划出一个美丽、善良的天女形象。江南水乡民间音调的感觉,有如天女手捧鲜花,撒向人间,企盼着美好的祝福融入善良的心灵,洗去尘间的恩怨是非。这情感丰富的点题音乐,描绘出一幅田园山色的秀丽风光,全曲的主题思想在这美好背景的衬托下得以展现。似一幅山水画,清怡、恬静,沁人心脾,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

    第二主题中,天女的倾吐更为强烈,左手的密集节奏衬托着旋律的流动,双手鲜明的节奏对比,使音乐在流畅中激荡起伏,朝气和热情交互晖映,整个段落浑然一体,一气呵成。之后的音乐变得恢宏有力,充满朝气,增强了全曲的戏剧性和幻想色彩。

    最后,宛若苍穹之中漂浮的游云,突然峰回路转,潺潺溪流,缓缓小路,为人们引来了第一段中曲笛吹奏的音调,天女的形象再一次出现,向人们呈现出一个柳暗花明的意境,音乐情感上头尾呼应,以统一的音乐形象唤起人们的一份眷恋,一丝遐想。全曲结束之时,仍让我们意犹未尽,陶醉之中。

(四)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天女散花》以其独特新颖的创作手法,塑造了特定的音乐形象,整个音乐构成、布局出于传统而不拘于传统,创作技巧和演奏手法都极富特色,符合我国传统的欣赏习惯,作品中不仅限于含概一种乐器及节奏型,表现风格多样,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悠久渊源,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验证了一条创作真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作品在国际手风琴同行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中国手风琴作品走向世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在李遇秋的大量手风琴作品中,还有《促织幻想曲》,《摩托通信兵》等,大概每一个学手风琴的人都拉过。他的《手风琴协奏曲》,《前奏曲与赋格》等作品更是把中国手风琴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些专为手风琴创作的作品显现了作者的思索层面高深,潜心建立不同于他人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其创作都考虑到要发挥乐器的特长,注重内心世界的表现。音乐语言运用得体、巧妙,努力强化创作者的个性思索,从而使作品自然地展现作者纯真、朴实的情感,同时这种主体意识的加强,也人文地关怀着广大听众——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鉴赏和体验,从音乐中感悟到某种启示,在获得感性的愉悦的同时也有着理性的回甘。

    手风琴作品的创作是李遇秋音乐创作的一个方面,另外还有合唱《长征组曲》、《八一军旗高高飘扬》、《都市之声》、《四首民歌合唱》;独唱《祖国处处有亲人》(马玉涛)、《一壶水》(马国光)、《战士想的是什么》(贾士骏)、《祖国的早晨》(王玉芬)等等,都已成为战友歌舞团的保留节目;还有为其他演奏者创作的钢琴、手风琴、大乐队、小乐队、民乐等多种形式的伴奏曲近千首。

    研究和探讨李遇秋手风琴作品的创作风格,对于了解中国手风琴作品的特色和发展前景有着十分重大的深远的意义。李遇秋的创作风格、领域、体裁很广,音乐语言非常丰富,扎根民族风情,体现民族特点,显生活之本色,让我们感受到真正的音乐的美和力量,并促使我们从自身去寻找真诚、博爱和忠贞,提醒着我们,音乐将为那些努力和谐其生命的人服务。


参考文献

申波《中国手风琴创作发展轨迹》

李遇秋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