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ordions Worldwide

 

学士毕业论文
关于演奏《柴金奏鸣曲》第四乐章的几点体会

张 杨
                                                      指导教师:陈一鸣


  
这里刊登的几篇手风琴论文是手风琴演奏专业本科学生的习作和手风琴硕士研究生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作业。有的已成为学士论文,有的是硕士论文的萌芽状态,水平不一定使各位同行满意,但毕竟是他们通过大学校园学习所取得的对手风琴艺术的收获。在此,我们把这些心得奉献给大家,以对手风琴文化发展尽一点微薄之力。同时,希望各位专家、爱好者们多提宝贵意见,并踊跃赐稿。

                                本专栏主编: 陈一鸣

 
内容提要:

    伟大的作曲家柴金,诞生于一个将音乐视为至高无上珍宝的民族。其以苏联卫国战争为背景创作的作品——《柴金奏鸣曲》,便饱含了一个音乐家的天赋和一个俄罗斯人的爱国之情。本文从手风琴的演奏技巧方面,谈了演奏该作品时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

关键词: 文化 技巧 力量 速度 二度创作

    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引以为豪的文化传统,每种文化都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理想。在俄罗斯文化熏陶下形成的艺术理想,就其传统而言不是技巧工艺,不象法国风格的精雕细琢,更不象英国风格的贵族气派,而在与其内在的朴实无华。音乐之于俄罗斯民族,就是一切,她饱含人生的变幻无常,生活的喜怒哀乐,是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所不可替代的精神家园。这一点,在俄国作曲家柴金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在我们演奏他的手风琴作品《b小调奏鸣曲》第四乐章的时候,在他手中诞生的音乐精灵,穿越时空的界限,进入心灵深处,豁达贯通于心底,他已经把他的语言、思想甚至是生命中的全部都溶化于每个跳动的音符中,以无坚不摧的力量让热血为之沸腾,我们不得不被其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表现手法而折服。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奔流入海,经久不息。哪一个屹立于世界的民族没有自己的辛酸与血泪。40年代苏联人民进行的卫国战争,牵制了法西斯集团的大部分兵力,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就诞生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苏联人民以牺牲两千多万同胞的生命为代价而换取的胜利,足以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尊敬。柴金专门为巴扬手风琴所创作的《b小调奏鸣曲》,正是诞生于这段伟大的历史背景下。也只有经过伟大历史的洗礼,才会诞生这样伟大的作品。

    《b小调奏鸣曲》的第四乐章,以严峻悲怆的乐句和刚毅无比的旋律,生动得刻画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战役。整首音乐积极向上,表现出了在战争阴云笼罩下的苏联人民不可战胜的乐观主义精神。《b小调奏鸣曲》第四乐章是典型的奏鸣曲式结构,示意图如下:


呈示部
主部主题  1――10 
连 接 部 11――26   27- 42
副   部 43――77    
结 束 部 78――101
          
连接部 102――128

展开部 129――210

再现部
再现部主题 211 -217  
再现部连接 218- 257  
再现部副部 258- 265  
结 束 部   266- 274
         

  以下是我在演奏过程中的几点个人体会:

(一)力量

    在这首乐曲中,力量的把握犹为重要。在这里,所谓的力量,并不是指身体所具备的绝对力量,而是指能将全身力量在极短的时间内平衡于手指和风箱控制上的瞬间爆发力。比如:呈示部主部主题中的所有七和弦。

    手指在触键时应着重体会手指三个关节的支撑,以便使全身的力量在瞬间集中于指尖。通过这种力量的运用所表现出的和弦色彩、声部线条才显得饱满,丰盈。风箱在力量上的体现需要左手手臂与右手的和弦同时进行,在右手和弦下键之前,左手手臂应该先将风箱向外拉开,做好准备,此时风箱就好像一只充满了气的气球,待右手和弦下键时,左手再次将力量集中至手腕,并做为发力点同时演奏,这支充满了气的气球好像被针扎破一样,发出响亮的爆破声,这种借助于风箱力量演奏出的和弦,坚实明亮,具有超强的穿透力和爆发力,力量使庄严而又悲怆性的主部主题旋律更具有感召力。

(二)速度

    在这个多炫技性的技术片段中,半音阶的连续级进和分解和弦的整音进行,成为主要的音乐元素。大篇幅的十六分音符排列向我们展现出一幅车轮滚滚,万马奔腾的战争场面。例如,在第11小节的开头,便标有“很快的”速度标记。这就需要我们在演奏时要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合理的指法安排和正确的触键方法。

    乐谱速度标记 =96,即每分钟192拍,每秒就需要演奏12.8个音符。灵敏的反应能力,是保证在短于十分之一秒的时间内极其准确的演奏清楚每个音符的关键,这几乎达到了百米赛跑的世界纪录水平。在此乐段中,灵敏的反应只能通过长期的反复训练而形成,长期的反复训练需要:    
   〈1〉慢练,是克服一切技术障碍最有效的方法。慢练的作用犹如“放大镜”,把乐曲中的一切都扩大了,自己也就很容易注意到音乐中的每一个细节。
   〈2〉分句练习,是将音乐的语气,语调和呼吸,按照乐谱的要求和个人的领悟划分出来,分段练习,以最大的耐心去仔细磨练。
   〈3〉变速练习,由较慢速度逐渐加快到实际演奏速度。比如乐曲连接部,练习时可以先从慢一倍的速度开始,经过一段循序渐进的练习,慢慢提高速度,逐渐达到乐曲的要求。下一步最好进行超速练习,挖掘手指速度的潜力,也是加快手指连续跑动速率十分有效的办法。通过上述练习,把细节融汇于心,以感觉的流畅带动音乐的流畅。所以,对灵敏反应的培养无疑是一种最具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在人耳的听觉中,以每秒钟12.8个速度跑动的音符,实质上已经前后重叠,像一阵狂风吹过的细沙,以独立的个体形式融入连绵不断的整体之中。连接部中,没有音响痕迹的演奏和准确流畅的跑动,得益于科学合理的指法安排。在这个快速演奏的乐段中,由高音到低音的快速半音阶级进的音形,提示我们一定要选择好跨指的时机。二、三、四指本身的手指条件决定了其更容易快速准确的弹奏黑键。为了在快速跑动的半音阶上不留下明显的痕迹,应多选用二、三、四指弹奏黑键,尽量少用一、五指。在琶音部分,六度或八度的琶音两端,黑键多用一、四指,白键多用一、五指。在交替时,可以减少连接中额外增加的推进、退出动作,减少前进速度中不必要的阻力。在确定指法时,有的乐句需要多考虑几种指法的可能性,在困难片断中,通过研究更改指法使其“由难变易”,一旦记下正确的指法,并慢练将其固定后,就不应再任意改动,否则,就可能会因为指法在大脑中的停留、犹豫而影响速度的连贯性。

    在我们初学演奏时,常常强调手型要始终保持柔和的圆形。手指也要高高抬起,落指时应准确并迅速有力,注意落后马上作适当的放松。这对于慢速练习来说,清晰的体现每一个音符,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连接部这一技巧性的快速乐段,为了演奏出的旋律连贯、流畅,我们在慢练过程中熟练的掌握基本技巧的同时,还应遵循低指贴键的原则。在演奏时手臂自然放松,控制住每一个手指,使之仅仅从琴键表面到键低的有限距离内,依靠微小而精确的动作,把音弹得结实、有力、集中和均匀。手指一点都不离开键盘表面,全部动作只是在键面与键底之间交替进行。科学合理的低指贴键方法,由于手指动作幅度的减小,手指跑动起来便愈显轻盈、顺畅,音响效果也变得明亮、晶莹有弹性。

(三)二度创作

    当代指挥大师卡拉扬曾说过:“指挥家不只是总谱的执行者,而且是赋于总谱以生命的人。”音乐演奏者更应是如此。音乐表演自从与音乐创作相分离,作为对音乐创作的成果——音乐作品的表演获得它的独立品格以来,一直被人们称为二度创作,或再创作。如果音乐表演是作为第二度创作的话,他的本质意义就不应只局限于对第一度创作的简单传达和机械再现,它必须是表演者充满激情的创造性表演,最终赋于音乐作品以活得生命。在演奏这首乐曲时,仅仅具备出色的演奏技巧显然不能满足再创作的要求,脱离了艺术表现力的技巧只能被看作为机械性的炫技,无任何创造力可言。毕竟技术不是表演的目的,它只不过是音乐表演的手段,只有当技术为艺术表现的目的服务,并且获得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统一,它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只有具备历史的责任、文化的积淀、人生的阅历和对音乐的执著,才能叩开了作曲家的心灵之门,真正走进作曲家的灵魂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