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ordions Worldwide

 

毕业论文
佐罗塔耶夫《儿童组曲》的创作特点概述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王德聪

                                                     

                     
    在近现代手风琴史上,佐罗塔耶夫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创作综合了他天才般的创作灵感与奇妙的作曲手法,极大得丰富了巴扬手风琴音乐的表现力,这使他的作品几乎每一首都成为近现代手风琴作品中的经典,从而提高了手风琴的历史地位。佐罗塔耶夫在近现代巴扬手风琴作品的创作与发展方面的突出贡献,使他在手风琴艺术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时至今日,佐罗塔耶夫的许多作品都是国际手风琴比赛的规定曲目,还有一些手风琴比赛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即使在各种形式的手风琴音乐会上他的作品也是屡见不鲜。而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去世时年仅三十三岁。

  佐罗塔耶夫1942年生于马加丹,1968年毕业于马加丹中等音乐学校,师从N.A.Lesnoi教授学习手风琴,之后在莫斯科音乐艺术学校师从R·Shehedrin教授和T·Khreniko教授学习作曲。1975年,内心郁闷的佐罗塔耶夫开枪自杀。作曲家用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大量不同体裁的作品,包括交响曲,室内乐,弦乐四重奏,歌唱作品等等,在我国广为流传的是他的手风琴作品。其中,六组《儿童组曲》以优美的旋律、独特的手法、形象的描绘成为近现代手风琴作品中的经典之一,同时也将这一体裁的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峰。

  整部《儿童组曲》共分六组:第一组五首,创作于1968年;第二组七首,创作于1969年;第三组四首,创作于1970年;第四组五首,创作于1974年;第五组五首,创作于1974年;第六组五首,创作于1974年;共三十一首,历时七年完成。除第三组的四首外,每一首都有标题。每一首乐曲都是一个微型音乐故事,包含不同的情感和想象。整部作品的前四组突出现实中的想象,表现出强烈的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后两组则更多地表现了悲伤忧郁的心情。从整体上看,作曲家的创作经历了从具体向抽象,从传统向现代的逐渐成熟的过程。本人通过对这六组《儿童组曲》的和声、调性、曲式、内容等方面的详尽分析,经过大量的总结、概括与整理,将从三个方面对这部作品的创作特点进行概述。
  
  
创作风格的特点

  佐罗塔耶夫作为二十世纪的作曲家,其作品的创作必然会受到二十世纪新音乐风格的影响: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民族主义,简约主义以及新浪漫主义风格在这部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表现主义音乐风格:这种表现主义音乐风格在《儿童组曲》中运用并不多,只是在第六组的第五首中展示得最为突出。作曲家用此形式零碎,急剧跳动性,极端力度变化,不协和、不悦耳的特殊音响,结合表现主义音乐善于描述紧张、恐惧内容的特点恰到好处地描绘出儿童五彩斑斓的梦境。另一方面,这首乐曲比较注重感情表现,织体以传统和声为基础,音乐旋律即便是在模糊不清的情况下也能辨别出调性的存在,这些也正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新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特点。作为整部《儿童组曲》的最后一首,不经意地包含了两种音乐风格,这既给了作品一个完满的结局,又是整部作品的亮点。

  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整体均衡,节奏匀称,配器清晰,调性明确的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增强了作品的可听性。整部《儿童组曲》最大的特点是:除第二组的第五首、第三组的第二首、第四组的第二首与第三首外,每一首都有匀称而严格的节奏;此外,绝大部分作品都有明确而单一的调性;规整而娇小的结构;清晰而单纯的和声配置。人们甚至可以感觉到乐句进行中的半终止与终止、完全终止、回归主音等一些传统和声效果,使整部作品在现代中孕育出了古典的美。

  民族主义音乐风格:二十世纪的民族主义音乐风格更加注重对新风格的创造与新形式的挖掘。佐罗塔耶夫作为一名俄罗斯作曲家,其作品的创作素材必然离不开对本民族音乐的汲取。这六组《儿童组曲》大部分选材于传统的俄罗斯民歌、舞曲和进行曲,具有浓厚的俄罗斯风格。整部作品以传统音调为主题,以俄罗斯独特的旋律进行为基础:如具有俄罗斯伤感风格的四度六度跳进、音阶走向等等,并结合作曲家独特的创作手法,展现出区别于传统的现代派俄罗斯风格。

  简约主义音乐风格:限制的音高和节奏材料、重复手法、固定低音、固定律动、固定和声、长时值——这些简约主义音乐风格特征在佐罗塔耶夫《儿童组曲》中运用较多。例如:作品中几乎每一首乐曲的发展都采用了重复手法;第四组的第四首中低音旋律5-3-5支持了整首乐曲;第六组的第一首中全音符持续整小节的现象多达15小节,占了全曲的三分之一;风箱不断开合这种不变的律动保持整首乐曲的现象在第一组的第三首、第六组的第五首中都有所体现。可以说,佐罗塔耶夫《儿童组曲》的创作运用最简练的材料表达了最丰富的情感。
  
  
创作手法的特点

  身处二十世纪的佐罗塔耶夫对新音乐风格的涉及,使其作品在创作手法上必然出现相应的风格特征。由于受到题材与体裁的限制,作曲家也使用了一些恰当的创作手法来表现儿童的纯真与活泼,有些特点在前面已经提到过,这里只做一个系统性的归纳。

  1.简单的曲式结构:作品的每一首乐曲都采用了简单的曲式结构:绝大部分为带再现的三段式结构,还有一些是带再现的二段式结构与简单的一段式结构,少数乐曲呈不带再现的二、三段式结构,如第五组的第四首是不带再现的二段式结构,第六组的第二首是不带再现的三段式结构等。这种较为简单的曲式结构的应用,使作品显得直观而明了,适于表现像孩子般单纯的乐思。

  2.娇小的乐曲规模:主要体现在每一首的小节数上:在三十一首乐曲中,小节数超过一百的只有四首:即第二组的第六首和第七首、第六组的第二首和第五首;最少的只有五小节:即第二组的第三首;特别是在第四组的第三首中,由于没有标记节拍,使三拍子感觉的作品只表现在一小节中。但无论规模再小,每一首乐曲都能表达出完整的涵义。例如:第三组中的第二首是作曲家在受到Robert Burn的诗“Findley”的影响下创作的,虽然全曲只有十五小节,但其形象性的旋律描绘让人们很容易感觉到对话诗一般的情景。

  3.重复的旋律发展:在整部作品中,除第三组的第二首乐曲外,在每一首乐曲里小到乐节、乐句之间,大到乐段、全曲之间,旋律的发展都采用了重复或变化重复的手法,而且有些乐曲还表现出了重复发展的极限——整个乐曲都有固定的低音或旋律保持音:如第三组中第三首的旋律保持音、第四组中第四首的固定低音等。虽然这种手法的运用降低了演奏者的演奏难度,但要充分表现出单纯旋律中孕育的情思也并非易事。

  4.单一的调性布局:在三十一首乐曲中,调性明确的有二十五首,调性单一的有十六首,而且在有转调的乐曲中以近关系转调为主,如第一组的第二首中由a小调转入e小调,第六组的第一首中由b小调转入B大调等。这些都体现出作曲家在调性使用上的单纯性,这种单纯性也正是题材的需要——单纯的音乐主题在单纯的调性中单纯的发展,为的是表现孩子们的单纯。
  
  
创作个性的特点

  佐罗塔耶夫对近现代巴扬演奏方式的突破是有目共睹的,这种演奏方式的突破必然带来音响效果的与众不同。在这部作品中,这种创作的个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变音器与风箱的使用上。另一方面,情绪在作品中的表现更赋予了作品人性化的风格特点。

  变音器的频繁运用极大得丰富了作品的音乐表现,巴扬琴的下颚变音器使演奏者在不中断旋律进行的情况下自由地变换音色,更是达到了作品的完整统一。在这部作品中,有近一半的乐曲用到了变音器的变换。有一些更是频繁的变换:如在第一组的第五首中,变音器的频繁转换进一步加强了作品的强弱对比,表现出儿童顽皮的天性;在第六组的第五首中,这种变音器的频繁转换主要是用音色上的变化来刻画儿童内容各异的梦境。

  风箱的特殊用法是佐罗塔耶夫作品的突出风格。在这部作品中,风箱的开合或抖动在四首乐曲中出现,整首乐曲使用开合或抖动风箱的有三首。其中,第一组的第三首和第六组的第二首速度适中,情绪欢快;第六组的第五首以急速进行,气氛紧张;而在第一组的第五首中模仿拉锯似的风箱开合,这一局部使用则表现出孩子们顽皮的一面。用这种特殊的演奏方式居然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情绪,并产生了特殊的音响效果。虽然只在作品的个别乐曲中运用,却是整部作品的点睛之笔。

  “情绪变化在作品中的体现”这一现象在各时期的作品中并不少见,但在这部作品中,由于前四组突出表现强烈的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后两组表现悲伤忧郁的心情,使作曲家在创作手法上有了明显的不同。在前四组中,活泼欢快的情绪以适中的速度、单纯的旋律、形象的模仿表现出来;而在后两组中,作曲家更多地运用了复调手法、速度变化以及情绪对比,以此来表达悲伤忧郁的情绪。由此在整部作品中,既有了儿童的欢快顽皮,又包含悲伤期待,使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

  “作品的人性化特点”,即作品运用变化的音符形象地描绘出孩子的天性,使作品的体裁达到最大程度的表现,题材得到最深刻的描述。作品中,人们可以在第二组的第六首中看到玩偶的华尔兹场面;在第三组的第二首中感受到对话诗一般的情景;在第四组的第四首中感受到像时钟一样的滴答滴的声音;在第六组的第二首中感受到孩子们天真的步伐等等。而每一首的标题既是演奏提示与情绪暗示,更是作品场景的描绘,这种孩子般语言的描绘无不显示出作曲家赋予作品的一种人性化风格,儿童的天性由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创作个性方面的特点,是佐罗塔耶夫六组《儿童组曲》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作曲家用自己个性的音符结合新音乐的风格创作出一部佐罗塔耶夫式的《儿童组曲》。它能成为经典,是作曲家赋予了它新的表现形式、新的内涵与新的情绪表达。作品的不断完善与内容的不断升华使人们看到佐罗塔耶夫作为一名真正艺术家的成熟。然而艺术家生命道路的突然终止,不得不让人们产生诸多惋惜与猜测,这也使他最后创作的几部作品更臻完美、引人注目,从而吸引人们去探讨与研究。佐罗塔耶夫这六组《儿童组曲》完成于1974年,其创作过程既有其他作品所没有的风格特征,又使人们深刻地体会到这位伟大作曲家对生活的挚爱,这也是作品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