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俄罗斯民俗风情的音韵组图

——对库夏科夫手风琴作品《冬季素描》的音乐分析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李岩

俄罗斯的冬日漫长而寒冷,世代生活在这片广袤大地上的兼具日神与酒神精神俄罗斯人却在这晦暗阴冷的季节中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惬意与狂放。俄罗斯作曲家库夏科夫创作的组曲《冬季素描》为我们所展现的正是这样一套冬日的音乐风景画。在这部六乐章的组曲中,听众既能感到乡村木屋中的融融暖意,又能听到茫茫雪原上的呼啸北风;既能聆听围坐炉边的低吟浅唱,又能目睹三套马车的惬意之旅;既能品位古老俄罗斯叙事诗的动人音韵,又能感受节日篝火旁的纵酒欢歌。跃动的音符,为俄罗斯的冬日增添了几笔灵动的色彩,使得这阴冷乏味的季节充满生机、趣味盎然。

这套新浪漫主义的组曲共包含《窗上的冰花》、《三套马车》、《围坐在一起的歌唱》、《北风》、《古老的俄罗斯叙事诗》和《节日欢歌》六个乐章。其中,绝大部分乐章均采用传统的旋律和节奏等素材——基于传统;但又通过非常规和弦、不协和音及非节奏重音等技法的运用——突破传统,使作品富于现代气息,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融。

组曲中,每一乐章都似一幅活动的画面,栩栩如生。这一幅幅动人的音乐风景画借用音符构图,以力度、速度等处理手法着色,每幅画中展现着的音韵之美,描绘出俄罗斯充满生机的冬季。

 

第一乐章:《窗上的冰花》

本乐章作曲家采用了较为简单的单三部曲式,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A部                B部                  A1

a句     a1            b     c               a2    b1

c自然小调   bb小调

1-4小节   5-8         9-13   14-16           17-20  21-24

 

A部以行板的速度、很弱的演奏力度、波浪般起伏的旋律线、小调的梦幻色彩、透明的高八度单排簧变音器音色以及空灵的音程叠置,配合手风琴特有的颤风箱技巧营造出梦境般的朦胧意境,恍惚间听众已被带入了冬日清晨笼罩在薄雾之中的林边木屋。火炉上,水壶中袅袅升起的蒸气使一切变得似真似幻,而窗上晶莹剔透的冰花却为这漫漫冬日平添了一份精灵。随后,波浪般起伏的旋律线、低声部音程的扩缩以及与之相应的力度的强弱变化所勾勒出的恰似水蒸气那起伏升腾的袅婷舞姿。

B部采用传统的复调手法,尤其是b句,采用卡农技法,先行声部与和应声部之间构成了上四度不严格卡农。(见谱例1)

谱例1:


                                             


                                                        


                              


                    部(与先行声部形成上四度不严格卡农)

 

迂回上行的旋律线条,两声部间的间插进行,不断渐强的力度变化和极具色彩的变化音,将飘忽不定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玻璃而不断凝结成各种奇异冰花的动态过程展现在人们眼前。第14小节是全乐章的最高潮,仿佛晶莹的冰花一瞬间在破雾而出的朝阳的映衬下折射出水晶般的瑰丽光彩。而后,高声部的绵延下行使旋律逐步走出高潮,恰似冰花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渐渐消融。

紧接着,一切又恢复到了开始的静谧。A1部作为全乐章的回顾,变化再现了A部与B部的材料,配合突慢和渐慢的使用使全乐章的情绪逐渐平静,似是冰花渐渐隐去了它的晶莹色泽。最后,主——属——主的空旷四五度音程叠置及通过上主音作为主音与中音的过渡形成主和弦的处理手法使人们的视线透过稍稍融化的冰花延伸到了窗外的茫茫雪原。

 

第二乐章:《三套马车》

传统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复古的中古音阶加之典型的模仿马蹄声的伴奏音型构成了这一生动精致的乐章。全乐章结构图式如下:

           

 


      引子             A部               A1             尾声

                   a句      b          a1      b1        

e多利亚调式

力度变化:p         p       mp         f          dim          pp

1小节       2-5     6-10       11-14    15-20        21-29

 

本乐章紧接第一乐章演奏,引子的弱力度及轻巧的演奏技法提示(leggiero)将人们引向茫茫雪原,远远的仿佛传来若有若无的马蹄声。

A部中,a句由第2-3小节的素材发展而成,平滑连贯的下行旋律、起伏极大的力度变化和顿音的使用将音乐中轻松谐谑的意味强调出来。b句所用的素材以迂回走动为主,在中弱力度的基础上佐以渐强渐弱的变化,似是雪橇滑过的起伏地势,又似雪原上不时掠过的阵阵旋风卷起点点雪花。茫茫雪原上急促轻快的马蹄声与雪橇平稳快速的滑行相得益彰,人们似乎能听到雪橇擦过雪地时的唰唰声。随着力度的增强和声部音响的加厚,远处雪橇的影子似乎慢慢清晰起来,不知不觉间已来到眼前。

A1部开头强力度的使用和四个声部的叠加仿佛是对马车的近景描写,这里所使用的材料源于A部。(见谱例2-1于2-2的比较)

谱例2-1:第2-5小节,下例中标出的部分为第11-14小节借用的部分。



 



谱例2-2:第11-14小节,下例中次中声部为A部材料(2-5小节)的变形。


A部材料变形


谱例2-2的次中声部将2-1中材料的节奏加密,似是马铃声叮当悦耳,气氛更见活跃。b1句借用第6小节的材料,通过四次变化在音区和节奏上形成对比呼应,使得b1句听起来似乎是雪原上的呼啸北风与驭风而行的雪橇间两问两答的诙谐效果,音响生动逼真。

尾声依然借用了第2-3小节的材料,只是在这里,时值的延长、音区的降低、力度的渐弱以及第25-29小节所使用的四个和弦中音程距离的拉大彷若是马车渐远,消失在茫茫天地间。

纵观整个乐章,引子与A部似是对马车隐隐出现的远景速写,A1部则是对马车驭风疾驰的近景临摹,而尾声部分又仿佛是对马车渐渐远行没入天地的描绘。作曲家在四个部分,三种场景中仅仅使用了两个基本材料,将传统素材与现代技法相容,以极度简练的笔法为我们生动传神地描摹了俄罗斯冬日雪原上三套马车的惬意之旅。

轻快的马车已然远去,车上的人们要赶往哪里呢?

 

第三乐章《围坐在一起的歌唱》

暮色降临,让我们暂时告别北风呼啸的雪原,抖落身上的雪花,步入那舒适的房间围坐在温暖的炉火旁听听人们的低吟浅唱吧。

这一乐章是以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为结构骨架,下图展示了它的基本结构:

                    

 


A部                                      B部               尾声

 


a句     b    a1     c      c1       乐汇群  过渡    a2      a3 

F混合利第亚       bA利第亚                 F混合利第亚

1-5小节 6-9  10-13  14-12  18-23      24     25-26  27-29  30-32  33-35

 

A部中,低声部以第1-2小节的节奏型及其变体贯穿(见谱例3)


谱例3:

 

这种节奏型仿佛是人们围坐在炉边歌唱时即兴的击掌而和,加之弱力度和小连线的运用使音乐充满了朦胧而温暖的气氛。高声部的舒缓旋律似是壁炉边一位歌者即兴哼起的恬淡歌谣,闲散安逸。b句中重音记号、休止符、极强力度的运用以及声部的叠加极具谐谑意味,仿佛是歌者稍作停顿,继而邀同伴相和而歌,散淡中透出些许灵动。当音乐进入c句时情绪变的柔和妩媚,大连线的出现、力度变化幅度的缩小以及波浪般起伏的旋律线条将听众带入一个轻柔甜美的世界,仿佛姑娘们也加入了合唱。第20小节中声部以及21小节高声部迂回下行的断奏三连音像是姑娘们愉快的相视而笑,透明清亮。随后,愉快的情绪稍做缓和,为B部对比性材料的出现做好铺垫。

B部采用华彩手法,以两个音响空灵的四度音程叠置的特殊和弦为基本材料,利用手风琴的特殊音色效果,辅以速度、力度、音区及音色变化营造出童话般的梦幻色调,朦胧而温馨。在经过第25-26小节的过渡之后,音乐回到了a句的主题,成为本乐章的合尾,好像是众人余兴未尽隐隐而歌。

尾声部分以不规则的琶音上行和渐弱渐慢的速度力度变化,最后以开放排列的主和弦结束了全乐章。众人的歌声渐渐消逝,侧耳倾听,窗外隐隐传来了北风的呼啸……

 

第四乐章《北风》

本乐章采用的是简单的复乐段曲式,下图展示了它的基本结构:

 


                              


引子              A段                          A1 


 a句    b     c     c1       间奏   a1    a2    c2    c3

c多利亚               c爱奥利亚    c多利亚         c爱奥利亚

1-2小节  3-5    6-9   10-13  14-20   21   22-23 24-27 28-31 32-44

 

高声部波浪式的快速跑动,低声部起伏连贯的旋律线条以及丰富的调式色彩变换,形象地描摹出了苍茫雪原上刺骨北风那忽远忽近变幻莫测的飘忽影像。

引子由调式属音上开始,不知何时隐隐出现的弱力度单音延长仿佛是北风吹起的前奏,遥远而神秘。

当音乐进入A部时一切慢慢变得清晰起来,高声部音符的急速跑动衬托起低声部连绵起伏的单音旋律,象是茫茫雪原上凛凛北风裹卷着点点白雪远远而来,空气中弥漫起刺骨寒意。A1部以复调手法将A部主旋律加厚,同时将音乐的力度由A部的弱提升为中强,仿若是北风渐渐刮近。而在第29小节开始的中声部以从ba2到g1的连续长音下行,将北风渐行远去的情形临摹的惟妙惟肖。乐章末尾在低声部空旷的五度音程的衬托下高声部以一次上行音阶结束了本乐章的北风之歌。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乐章中出现了几次C多利亚与C爱奥利亚调式之间的转换,这种调式转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色彩上的对比,因其调式中心并没有改变所以并非是转调。

俄罗斯是一个诗意的民族,在听完了北风的吟唱后让我们再去领略一下古老叙事诗中的动人音韵吧。

 

第五乐章《古老的俄罗斯叙事诗》

本乐章由一个较为规整的带尾声的四重复乐段构成,其结构如下:

 


                              


A          A1            A2           A3         尾声

a    b    a1     b1     a2     b2     a3     b3

g多利亚

1-4  5-8  9-12  13-16  17-20  21-24  25-28  29-32    33-38

 

略显阴暗的调式色彩,稍带忧伤的变音器音色和盈满忧郁的沉重旋律构成了这一乐章的主题。整个乐章所凸显的是一种情绪上的变化演进。构成本乐章的四个段落所用的主题相同,每一段落均有两个小乐句构成。A段以二声部复调手法写成,a句的旋律以波浪式起伏为主,力度稍强,音程间距离较大,辅以大连线,使整句显得起伏而连贯;b句旋律线较前句稍显平和,力度较弱,音程间距离也稍小,加之小连线的运用,似是一位年迈老人的沉重步履。两句间形成对比,像极了诗歌的抑扬顿挫。在此后每一段主题出现时作曲家以复调手法加厚声部,同时将节奏加密、力度提升,并力图使段落内部句子间的对比愈加强烈。借由这样的手法,音乐完成了由A部薄薄淡淡的忧郁伤感到A3部排山倒海的狂炽浓烈的情感转变。在尾声中,作曲家以力度的渐弱,节奏的拉宽和声部间音程距离的拉大使起伏跌宕的情绪在稍作缓和之后继而进入节日的纵情狂欢之中。

 

第六乐章《节日欢歌》

本乐章采用俄罗斯作曲家偏爱的无序自由曲式,其结构图式如下:

 


                   


引子    A部        过渡   B     过渡    C           A1    过渡 尾声


     a句 a1 间奏  a2        b     b1     c     d   d1  a     a1

C大调                  A大调   bE大调C多利亚 C爱奥利亚 C大调

1-2    3-6 7-12  13-16 17-20  21-26 27-31   32-39 40-47 48-55  56-57  58-67 68-73  74-77 78-85  86-94

由第五乐章的开放性终止和弦以渐强力度推放而出的强力度和弦将节日的热烈气氛凸显出来。在这里,作曲家虽然使用的是4/4的常规节拍,但却使用了3:3:2的切分式节奏,打破常规节奏重音使音乐洋溢现代气息。A部以a句旋律为线条,以快速音阶式跑动、强力度和弦和抖风箱技巧为色彩,为听众勾勒出一幅节日篝火把酒狂欢的景象。

B部引入新材料,以低声部的不协和分解和弦衬托高声部的流畅旋律,仿佛是歌手在人们嘈杂的欢歌笑语中纵情欢歌,气氛热烈而温馨。

在经过短小过渡后,音乐进入了C部。这里的材料源与第四乐章《北风》,但在此,力度和情绪都较之有很大变化,似乎是北风的凛冽寒意已融化在节日的烈酒欢歌中,剩下的只是它那一份毫无顾忌的狂纵。

当音乐再度回到A部时,豪放之气更甚于开始,节日的狂欢已达到高潮。紧接着的尾声以紧凑的节奏、切分的重音以及不协和和弦长时值保持最终以极强力度结束于C大调主和弦上,为狂炽的晚会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纵观整部作品,诸多现代音乐元素的加入无疑是它的一大亮点:

一.  建立调性中心的新颖手法:

随着功能和声在二十世纪的逐步瓦解,作品中建立调性中心的手法也日趋多样化,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依靠对调式主音的不断重复(如第二乐章)、重音强调(如第六乐章)、长时值保持(如第二乐章)以及使用固定音型(如第三乐章)等手法在没有功能和声支持的情况下依然建立了稳固的调式体系。

二.  节奏型的多样以及对传统节奏的非常规使用:

节奏型的多样在第三乐章和第五乐章体现得最为明显,而对于传统节拍的非常规使用最具代表性的应数第六乐章中对4/4拍子的切分使用,传统的节拍配以非传统的节奏重音使音乐彰显出几分现代气息。

三.  模糊的调性:

大量变化音及色彩和声的使用模糊了调性的概念,这在第一乐章中表现的最突出。作曲家大量使用的变化音模糊了调性,营造出一种亦真亦幻的朦胧意境。同时,大量变化音的使用为作曲家进行远关系转调提供了便利,例如在第六乐章中作曲家就利用变化音将调式从A大调轻松转入bE大调。

四.  非常规和弦及音程的大量运用:

在这部作品中,和弦的作用以及由功能型转为色彩性,而且出现了大量非常规和弦,例如在第三乐章B部的华彩段中所使用的就是以两个四度音程叠置而成的特殊和弦。它本身并不具备任何功能性,只是作曲家为追求音乐的丰富色彩而用。

五.  复调手法的运用:

在现代派音乐创作中,复调手法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有人说,二十世纪将是复调音乐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在这部作品的各个乐章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复调音乐创作手法的痕迹,这也是它有别于浪漫主义的主调特征而被称为新浪漫主义的原因之一。

 

这部以描写性见长的音乐作品演奏技巧难度并不大,但真正难于把握的正在与它标题中的“素描”二字。演奏者要将冰花的晶莹剔透、马铃的叮当悦耳、炉火的融融暖意、北风的凛冽寒气、诗人的激情吟诵和节日的纵酒放歌精准的表现出来是非常困难的。作品中涉及了俄罗斯人冬日生活的各个侧面和雪原景色的复杂多变,若要将其把握得当就需要演奏者平日的细心观察和经验积累。

绘画的要义在于传神,而组曲《冬季素描》恰恰以其传神的精妙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俄罗斯冬日美丽画卷,从而成为新浪漫主义手风琴音乐作品的一部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