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ordions Worldwide

 


“世 界 杯” 反 观

 卓圣姬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返回目录


 

  前些日子,无意间翻找到一张自己3岁时手抱8贝斯小手风琴的照片,不经感叹时光的飞逝。如今手风琴已经陪伴我进入了第22个年头了。这22年的学琴生涯中,我已经从一个曾对手风琴有过怨言和放弃念头的孩童转变成一个热爱手风琴,并愿意为手风琴事业而付出一切的专业学生。很庆幸当初的坚持,让我现在有了更多的机会放眼世界去感悟手风琴音乐的魅力、体验手风琴给予我的快乐。

  特别是今年十月,在上海圆满举行了的第64届世界杯手风琴锦标赛。时隔2个月,却仿佛发生在昨日,点点滴滴依然历历在目。真的有太多美好记忆我回味,有太多背后故事可以道来,有太多真情画面让人动容。对于手风琴“世界杯”我并不陌生。早在2009年的时候,我作为参赛者,就已经亲身体验了这一国际重大赛事。在李聪老师的日常教学中就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机会去了解、体验。包括看一些世界杯比赛的碟以及带我们出征“世界杯”。因此,对于今年在自己家门口举办的“世界杯”,我有了更客观更直接的比较。可以很自豪的说,本届“世界杯”绝对可以在世界手风琴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又一新的里程碑。

  作为东道主和主办方,从此次活动的筹备到圆满的落幕,台前幕后有形无形的人力物力不计其数,凝聚了来自学校其他科系的学生志愿者和本学院老师的多方力量。撇开申办、策划的不易先不说,光从看似简单的比赛及音乐会期间组织接待工作而言就可谓是空前庞大的。而筹办期间,各个不同国家参赛者的邀请函、住宿证明的发放以及宾馆的预定更是异常的繁琐。要知道,本届“世界杯”吸引来自世界各地近170余人,参赛人数达历届比赛之最。可想而知,这些默默付出的志愿者们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这些平时与手风琴毫不相干,或许之前都不认识手风琴的志愿者们的精神一直感动鼓舞着我,也正是他们的付出,让各个不同国家的参赛者、嘉宾们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 。

  虽然没有参与到以上这个重要的环节,但是“世界杯”赋予了我另外一个特殊的角色——演员。这也就是“世界杯”的魅力所在,只要你参与其中,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

  作为一个专业学生,要想在“世界杯”期间参与音乐会演出,尤其是开幕式演出的机会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因为在这个舞台上,从享誉世界乐坛的爵士乐大师Richard Galliano、意大利著名的爵士手风琴演奏家Renzo Ruggieri以及俄罗斯国宝级男子二人组合Bayan Mix到新生代的世界杯冠军如Grayson Masefield、Pietro Adragna,与我们同台演出的各位演员都是我们手风琴届的大腕明星。身为上师大流行手风琴乐团的一员,能得到开幕式以及专场演出的机会,我心存感激并倍加珍惜。为了保证音乐会的整体完美,直到临开幕式前几天还在砍节目。预审的时候乐团成员各个都发挥出自己最佳状态,但神经却异常紧张,希望不要被刷下来,因为我们深知,在这种世界级手风琴盛会上的演出一旦错过就没有了。值得高兴是,我们最终成功地举行了这两场音乐会,完美呈现了半年来的排练成果,为自己的世界杯音乐会之旅画上圆满的句号。

  关于比赛,我既是参赛者又是观摩者,在这个高手如云的赛场上,想要拔得头筹实属不易。如今的乐坛,拥有华丽手指跑动或是大力士般抖风箱技术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但是音乐作品本身所需要演奏者传达的并不仅是这些纯技术的堆砌,它首先需要演奏者对作品的演奏风格有精准把握,并在必要时张扬外化成一种可见的、适当的表演形式去感染观众。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比赛是流行成人组决赛。对于没能进入决赛的我,自然无法体会坐在花巨资打造的星舞台上比赛的感觉,但我相信一定和我们平时的比赛不一样。这次决赛的一大特点就是以音乐会形式展现,全程采用现场录播,每位参赛者上场前都会有几十秒的短片介绍,并配有主持人。这种形式类似于芬兰手风琴电视大奖赛,只是少了现场乐队的配合。这种比赛形式在国内尚属第一次。每位参赛者更像是在表演,完全没有比赛的沉闷气氛,有的只是华丽出色的舞台、音响效果以及现场观众热烈的反应。有了观众的互动,参赛者可以更轻松自如地发挥。相信这种比赛形式是每个参赛者都喜欢并得到每个观众普遍认可的。毫无疑问,这次“成人流行组的决赛”是成功的,而这成功案例是否能同样移植到其他各类手风琴音乐的推广上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推敲。)

  如今,已到了后世界杯时期。此次“世界杯”的圆满落幕,在带给我们成功喜悦的同时也留给我们这些手风琴人共同关注和共同努力的目标。就是让更多圈外人了解手风琴的发展、了解最新的手风琴音乐;让更多中国的年轻人喜爱上这件乐器并投入到手风琴学习中去。如何能够提高手风琴音乐在大众音乐生活中的地位,成为雅俗共赏的一种艺术形式,从而迎得更多的听众和观众的喜爱,已成为我们现在必须面对的问题。

  可以说,随着现代人们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的改变,手风琴的多元化发展已成定局。但不管是古典自由低音还是流行手风琴,在国内现今缺少的是本土化发展。本土化发展的缺失主要表现在:

一、 手风琴音乐作品创作的本土化缺失
  从近些年的参赛曲目中就可以略见一斑,鲜有中国人创作的新作品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特别是古典曲目这一块。即使是在国内举办过的一些新作品比赛之后,如06年“上海之春”,也少有当时的大赛得奖作品被保留并流传开来。参赛作品在突出了作曲技法、演奏形式与演奏技巧的同时,却没有留下令人记忆深刻的优美旋律。而一些大赛的规定曲目所涉及的新作品由于并非“手风琴人”所创作,在技术上比较难以完成,又多为晦涩的现代派作品,也让很多专业学生放弃这些作品的演奏。相比之下,在俄罗斯,著名手风琴艺术家谢苗诺夫是一名演而优则创,集演奏、作曲和教学于一体的大师。由于他自身具备非常精湛的演奏技术,同时又专门、系统的攻读、研究过作曲,所以他的巴扬手风琴创作既能体现手风琴音乐的特色,又符合手风琴演奏的特点,堪称手风琴作品中的佳作,这也是他的作品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手风琴专业学生的作曲技法训练,提供手风琴人与专业作曲家的合作也不失为解决本土化作品缺失的办法之一。

二、 手风琴本土化明星的缺失
  近几年,出现在公众视野中钢琴家,如朗朗、李云迪,或是像比较另类的民歌手龚玲娜,又或是像在在海外打得火热女子十二乐坊。他们在国内的高知名度与媒体的大量曝光报道分不开。在看到他们成功的掀起了一批钢琴热、民乐热的同时,反观我们的手风琴,作为一个年轻的乐器,它的推广是否更需要一个公众媒体平台进行正面的宣传呢?是否也应该树立我们手风琴届的“朗朗”呢?这值得我们思考。

  手风琴在国外的普及程度也是与媒体的参与、“明星效应”和手风琴音乐的社会地位息息相关。在手风琴之乡卡斯特费达多,无论是在街头,还是路边的咖啡小馆,处处洋溢着手风琴的欢乐乐声。无论男女老少,都深爱着这种乐器,可以说只要有手风琴的地方就充满了欢乐与热闹的情景。可见,手风琴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可见一斑。在法国,定期的流行手风琴音乐会、定期的手风琴杂志,使得越来越多的法国年轻人了解这个乐器,并渐渐喜欢上它。在如此良好的氛围中,自然也会产生一批优秀的手风琴演奏者,来进一步推动手风琴音乐的发展。其中的领军人物就有“德尚军团”中集流行手风琴音乐创作与演奏于一身的杰龙·理查(Jerome Richard)。他更是以法国电台音乐频道的主持人身份,频频出现在法国电视一、二台,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明星,吸引了更多流行手风琴的学习者,其中大部分都是儿童、年轻人,使得法国流行手风琴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追随者。而在国内,我们缺少的正是这样一批拥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来足以吸引手风琴圈外人关注的手风琴本土明星。我认为,像本届“世界杯”成人流行组决赛这种观众喜闻乐见的比赛,通过主流媒体的合作,将比赛实况进行推广,可以让更多手风琴的圈外人了解手风琴音乐的另一面,让更多没有看过这次比赛的琴童从中找到学习的榜样或是可以追随的手风琴明星。

  “世界杯”在中国上海的圆满落幕,不只是一次活动成功举办的终止,成为辉煌历史的一页,同时也表示着我们所有手风琴人,需要朝着更高目标迈开脚步。作为一名手风琴专业的学生和晚辈,需要学习的有很多,需要思考的有很多。相信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加上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热爱的手风琴事业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2011年12月

返回目录


本网站仅为各种手风琴信息的发布提供平台,由信息提供者保证其内容的客观真实性。


环球手风琴网 中国手风琴在线 版权所有 不得侵权
http://www.accordions.com/china licong@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