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ordions Worldwide

 


回归故里,不仅是一场梦

——从世界杯看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


 洪 梅

福建省集美大学诚毅学院艺术教研室
                                                                        返回目录


 

  期待第64届手风琴世界杯是于2007年开始的。从中国加入国际手风琴联盟并提出在中国举办一次世界杯手风琴锦标赛的申请、文化部正式批复此赛事到大赛完满结束,2011年世界杯从一个似乎遥远的将来变成了激动人心的过往。这期间,我观摩了上海之春国际手风琴艺术节、参加了全国师范院校手风琴教学多元化发展研讨会,一次次踏入上海师大的校门,熟悉的校园景色没有太多变化,然而这里悄然留下的是中国手风琴发展一年年努力向前推进的重要印迹。
  
  世界杯六天的赛程和音乐会于国庆期间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华丽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九场艺术家精彩的音乐会,以及井然有序的赛场组织,无不体现出组委会在幕后所付出的巨大心血,让人深刻体验到这场世界高水平手风琴盛会对于中国手风琴界的非凡意义。
  
  赛事期间,除了聆听各场精彩音乐会,我主要观摩了世界杯组、成人流行音乐组的比赛,有一段熟悉的旋律几次飘入我的耳际,那就是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运用到歌剧《图兰朵特》中的中国民歌《茉莉花》。成人流行组意大利选手Pietro Adragna(冠军)第一轮曲目《Surf Party》和中国选手刘昭第一轮曲目《茉莉花》、意大利流行手风琴演奏家Renzo Ruggieri的音乐会曲目、闭幕式世界手风琴乐团曲目,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脍炙人口的中国民歌《茉莉花》作为主题或者即兴演奏的段落,这其中原因我想一方面是应景,这首民歌旋律让外国音乐家的演奏在中国舞台上更具有亲和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是中外听众都非常熟悉的曲调,从音乐上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这不禁又让人想起中国手风琴作品的创作、中国民歌元素在手风琴作品中的运用等这些近十年来中国手风琴发展探索中频繁探讨的论题。
  
  “中国缺乏自己的优秀手风琴作品”并不是指从来没有,而是在与国际交流日益广泛、键钮式手风琴进入中国并且其学习群体逐渐壮大后产生的现象。曾经我们有许多优秀的手风琴作品,它们或弘扬时代精神,或体现人民生活面貌,或结合中国戏曲音调并移植中国传统民间乐器演奏技法、将古曲精髓在传统键盘式手风琴上进行再创作。随着键钮式自由低音手风琴作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视听,键钮排列及低音双系统的演奏优势使得这些作品在创作技巧上新颖且现代化,风格来自欧美各国绚烂且华丽,即便是从其他乐器作品移植的复调音乐,使用自由低音手风琴演奏能赋予更多的层次感。在对外来事物热烈追求的“潮流、趋势”下,“喜新厌旧”的心态难以避免,那些曾经熟悉的中国手风琴作品慢慢离开舞台,黯然失色,即便它们的主题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在曲式和声上也体现着民族与现代结合的风格。想起《天女散花》、《广陵传奇》、《夕阳箫鼓》等作品在当下很难再听到时不免感到惋惜,因为在世界杯的开幕式上,《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梁祝》、《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经典民歌、戏曲旋律再次成为中国手风琴新作品的主题,演出形式新颖,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可以说以“有凤来仪”为主题的整场开幕式都带着浓浓的中国元素。这证明了我们的民族音乐缺乏的不是动人心弦的主题旋律,中国手风琴新作品也并不完全需要依赖新创作的现代式旋律。也许以前的老作品因为运用的是传统低音的编配在技巧上显得比较单薄,但仍有许多民族音乐的精髓等着我们去挖掘,使其成为中国手风琴作品新的生命力量,也更有利于作品在我国民众中的传播。

  在生活中,我偶尔还是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手风琴是西洋乐器,用来演奏中国的民族旋律显得不伦不类。发表这样言论的人,首先也许不了解笙是手风琴的老祖先,其次,如果他们亲临开幕式现场听到著名巴扬演奏家Richard Galliano和笙演奏家赵臻合作的《手风琴与笙的对话》,就会改变想法了吧。对于18世纪笙传入欧洲继而由奥地利人运用笙的发声原理制造手风琴这件事我们已经听得滚瓜烂熟,但很多人真正听到这两种乐器的配合恐怕在本次世界杯开幕式还是第一次。我们不得不惊叹它们在音色上表现得水乳交融,仿佛穿越时空的对话。所以,对于使用手风琴这件骨子里流淌着中华血脉的乐器来演奏中国作品,并将其展现于国际舞台上,我们的作曲者与演奏者应该逐步地建立起自信心。
  
  纵观此次比赛,最能代表大赛水平的世界杯组共有二十位中国选手,其中在三轮曲目里选用了中国作品的有四人,不过其中三人将中国曲目放在最后博弈的第三轮比赛,我们心里很清楚,与外国高水平选手竞争,要进入最后一轮六位名额相当不易。只有中央音乐学院的许笑男在第一轮就选择了改编自鲍元凯《炎黄风情》第21首的《走西口》。在成人流行组,身为德国HOHNER手风琴公司中国区代言人的两位青年演奏家谭家亮和刘昭也选择了他们自己创作的运用中国民歌主题的爵士风格作品《彩云追月》、《茉莉花》。这三位选手在比赛中都取得了佳绩。世界的舞台就在眼前,而中国作品迈出去的步伐显得小心翼翼。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走在第一线的中国青年手风琴演奏家加入了新作品创作的行列,这是应当大力支持和推动的好现象。只有真正理解手风琴的特点,具备作曲的理论与技巧,了解现时期人们欣赏喜爱的音乐形式,才能创作出发挥乐器特色的优秀作品。手风琴不是普通的键盘乐器,不全是像钢琴一样直观的直线型键盘,尤其是键钮式自由低音手风琴,不同系统有自己的键钮排列方式,并且风箱运用也是一大技术。有些没有深入了解这件乐器的作曲者只是单纯地想运用手风琴独特的音色,或者把自由低音简单理解成像右手键盘一样可以任意演奏大跨度快节奏的现代音乐旋律,而考虑不到它在气息控制、长音值运用以及和声演奏等方面长处,这样是无法创作出适合手风琴演奏的作品的。当然,掌握作曲的技能也很重要,除了传统的作曲理论,也需要了解和有能力运用复杂多样的现代作曲技法,以及现在普遍受到群众喜爱的流行音乐中爵士乐和声编配技巧。
  
  手风琴流行音乐也能运用中国元素么?答案是肯定的。这些年,手风琴轻音乐开始流行起来,尽管在初期国内演奏者选择的曲目难度比较低、使用进口流行琴价格高昂的现象曾受到一些专家学者的质疑,但不得不说这种形式对在群众中宣传推广手风琴功不可没,因其旋律优美动听、符合大众休闲娱乐的音乐欣赏需求。当然,手风琴的流行音乐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娱乐的层面上,世界级的手风琴大赛中也设立流行组这就表示这种音乐类型也极具表现力,其演奏也具备相当的难度。2008年,安瑞老师在《手风琴应跳出深井》一篇文章中曾提到李聪老师当时的担心:“到时没有中国选手参加流行组比赛怎么办?”现在回过头看,这颗心应该早放下来了,中国选手谭家亮在上一届世界杯成人流行组比赛中就获得了第三名的佳绩,演奏曲目中包括了他选用中国民间音乐曲调为主题创作的《彩云追月》。在爵士乐中运用中国传统音乐或民歌主题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美国著名爵士演奏家贝西伯爵的乐团曾于1935—1937年间在上海演出,他说:“我抓了些当时最流行的中国歌,经过几次排练后我们就能如同演奏过很长一段时间一样。除了有着不一样的音阶之外,中国的音乐和我们没什么不同。”1949年后的带有爵士乐韵味的中国流行音乐如《玫瑰玫瑰我爱你》、《夜来香》等在世界范围被广泛流传翻唱,《玫瑰玫瑰我爱你》还登上1951年美国流行音乐榜首。这几年,有优秀的北美爵士乐手选取了《夕阳箫鼓》、《兰花花》、《东方红》等24首各时期经典的中国音乐进行改编,在加拿大演录了两张专辑《听东方》和《想东方》,他们运用爵士乐的和声、节奏特点和即兴演奏形式,将这些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旋律演绎得惟妙惟肖,十分精彩。这样的作品还有许多,可见爵士乐与中国音乐并不存在大的冲突和隔阂,它是一种“寓雅于俗,以俗见雅”的音乐。中西结合的方式,是爵士乐在中国发展的有益探索和尝试,也是中国手风琴流行音乐创作可以效仿的发展之路。

  另外,这几年为了推动中国手风琴作品的创作,相关机构举办过中国手风琴新作品比赛或是在大赛中设立新作品组,我们也看到了获奖作品名称和作者名单,但是有多少人可以听到这些作品呢?这些优秀的获奖作品又有多长的生命力呢?只有音乐院校高水平的演奏者能演奏这些作品么?如果这些优秀作品仅仅是昙花一现,或者只是高难度如阳春白雪而曲高和寡,那么这些赛事以及幕后推动者所做出的努力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李未明教授曾在2008全国师范院校手风琴教学多元化发展研讨会上倡议汇编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手风琴系列教材《中国手风琴作品专辑》和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手风琴系列教材《中国手风琴作品重奏、合奏专辑》,三年过去了,我们很期待这样的谱集面世,也希望更多的新作品是贴近中国民众的思想、情感和生活,让手风琴音乐真正融入到大众百姓中。
  
    民族的并不一定就是世界的,民族的特色元素只有融入文化并通过适当的载体才让世界理解并接纳,才能成为共同的财富,音乐是一个极好的途径。这两年中国手风琴发展已展露出复苏迹象,愿早有一日,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愈发繁荣,有越来越多的作品被世界手风琴界认可与广泛传播。

 

洪 梅
福建省集美大学诚毅学院艺术教研室

联系方式 电话:13515967049
                  邮箱:21185993@qq.com
地址:厦门大学海滨东区3号301室,邮编361005  

返回目录


本网站仅为各种手风琴信息的发布提供平台,由信息提供者保证其内容的客观真实性。


环球手风琴网 中国手风琴在线 版权所有 不得侵权
http://www.accordions.com/china licong@vip.sina.com